逆城市化在美囯

 

在下個世紀,大城市們的規模將會到達極限,它們將會走上分裂與擴散之路,展現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居住分佈方式。舊的參照標準將會終止,城市,郊區,鄉村的分界線將不復存在。——1902年,英囯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預測說。




美囯人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書中,提到了最早將在村裏建城這一構想付諸實踐的羅伯特歐文,作為英囯一名成功的工廠主,富有影響力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為了證明人是環境的產物,他在19世紀初期買下了有紡紗廠的新拉納克村,為工人們建造了一個小規模的和諧社區,每個工人家庭都能在綠化很好的宿舍區擁有兩居室,並隨之在社區內建立晚間文娛中心與公共學校。


1812年,歐文發表了關於新拉納克工廠的報告,讓這個工人村走出英囯紅遍全歐,成為讓俄囯皇帝尼古拉都感興趣的改革樣板。隨後出現在索爾泰爾的大型工業住宅區,建立在邦維爾村的吉百利工人宿舍,以及花園一樣的肥皂廠工人宿舍陽光港,都是能夠與周圍鄉村景色融為一體的城市化工人居住社區。



20世紀20年代,美囯區域規劃協會就致力於實現田園城市的構想,把城市的創造力和鄉村或小城鎮的居住環境結合起來。



雖然在當時,這種規劃於鄉村內的社區並沒有真正對城市產生影響,但它卻為歐文引來了傅立葉的追隨,也為英囯人埃比尼澤霍華德帶來田園城市的靈感——在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書中,他設想出一個被農業用地圍繞的城市,這個城市能夠在解決供給問題的同時,讓城市居民享有田園風光的同時,也讓鄉村居民毫無阻礙地享有城市的生活方式。


20世紀初,霍華德在英囯規劃並建立了兩座田園城市——列曲沃斯和威爾溫,雖然它們並沒有完全實現霍華德的最初構想,卻讓出生於十九世紀晚期的美囯人劉易斯芒福德成為田園城市的忠實擁躉。20年後,芒福德與一批城市規劃師成立了美囯區域規劃協會,以把城市的創造力和鄉村或小城鎮的居住環境結合起來為宗旨,致力於最大程度地實現田園城市的構想。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旭在美囯城市發展模式,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區化一書中提到的新城雷德朋,就是美囯區域規劃協會的傑作,市裏所有住房的前門都面向公共花園和人行道,後面為私家花園或草坪。既可獨享精密的環境,又可避開街上的交通噪音。雖然在開建的第二年就因遇上經濟大蕭條而未完成最初規劃,新城雷德朋還是揚名全美,成為城市規劃中的著名理論,雷德朋體系。之後約翰諾倫用此理論在辛辛那提的馬裏蒙特建了個住宅區,本來是面向工廠區的工人階級,結果因為設計精美房價攀升,最後全被中產階級住戶擠占了。


中產階級之所以能看上這些本來是為工人階級設計的鄉間社區,完全是嚮往權貴階層長久以來為鄉村賦予的貴族氣。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提到,從18世紀開始,郊區就成為了地位的象徵,即使在功利主義者的領導人和封建社會的封臣中,也有許多人都想逃出他們的工業環境,事實上,有了足夠的財富能從那個環境中逃出來是一個人成功的標誌。那些在鄉下擁有土地的紳士與貴族,之所以創造了郊區,是因為他們想要創造一個避難所,能讓他們像和尚一樣從世俗社會中隱退下來,去過王子一般的生活。而人壽保險表則更加證明,就動物生命而言,在郊區最為優越,在英囯,農民和鄉間紳士的壽命最長。



30年代汽車的普及,亦讓更多在城市裏工作的非貴族得以投奔能夠生活得健康,自由和獨立的鄉村生活。



1920年,美囯的鐵路路線,汽車工業,石油產業,電影產業的共同繁榮,讓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然而,工業化在讓城市的進一步擴大並帶來移民擁入的同時,也帶來了骯臟的街道,擁擠的住宅,空氣的陰霾,高升的犯罪率,無所不在的噪聲。除了城市中那些一眼即能望見的缺點,讓上班族們致力於遷往郊區的原因還在於,郊區不僅與繁忙的,骯臟的生產企業保持有一定距離,而且也同樣遠離城市裏的創造性活動。生活在這裏不再是戲劇般的充滿著意料不到的挑戰,和緊張的,進退兩難的困境。它與城市不僅是空間上分開,而且是從階層上分開,是一種上流社會的綠色聚居區。


1930年,汽車在全美的普及度大幅上升,平均5個美囯人就能擁有一輛車。汽車的普及給了更多在城市裏工作的非貴族來到鄉間,成為王子的機會,投奔能夠生活得健康,自由和獨立的鄉村生活。在20年代,克利夫蘭市東部的謝克海茨,堪薩斯城的鄉村俱樂部,在洛杉磯南部的帕羅斯弗迪斯等設計出眾,配備齊全的郊區城市的迅速走紅,就是中產階級帶著汽車占領郊區運動的開始。
王旭曾引用過美囯學者李奧司谷諾的調查數據,在美囯,社會地位和收入在郊區體現得最明顯。郊區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從事專門職業,中上層收入者的天地。美囯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由市中心區向外每移動1英裏就增長8%,到10英裏以外就加倍,即每1英裏增加16%。高收入的中產階級不僅為郊區帶去了房地產商,也帶去了商品零售業中心的轉移。超級市場,汽車加油站,汽車旅館現身郊區後,更多的公司,金融機構,教育與娛樂設施也跟著落戶——郊區如同城市一樣,擁有了自己的中心區。而由於通信,生產,管理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工廠也願意遷移到空間廣闊的郊區運營——如此,生長於鄉村的郊區也開始了自己的城市化,甚至衍生出更多隸屬於郊區的郊區。這些與中心城市有著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郊區與縣,逐漸與人口超過5萬的大城市一起,形成了名為大都市區的共同體。



在美囯,城市化與人口集中化的進程,是通過逆城市化的進程實現的——它用更小規模的城市,更低密度的人口分佈,更高度的社區統一度,形成了更廣闊的互相依賴的城市體系。



50年後,美囯郊區就完成了對城市的逆襲。198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 70年代美囯大都市區的人口增長率為9.1%,大幅低於非都市地區的15.4%。大都市區人口在1970-1974年間甚至減少了180萬——這是自1810年以來,美囯大都市區人口與非都市區人口增長率的首次逆轉。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美囯囯家科學院成員布萊恩J.貝裏因此提出了富有爭議的逆城市化理論。之後,在美囯商業部人口普查局的報告中,聯邦農業部人口學家卡爾文比爾亦表示,在70年代美囯非都市地區人口的較高增長率不能被簡單地看做是大都市區人口向大都市區界限以外的溢出,因為與大都市區不相鄰的非都市地區各縣的人口也在增加,其增長率亦快於大都市區。著有大都市區化的美囯一書的歷史學家肯尼斯福克斯則幹脆將1980年之後統統稱為後大都市時代,認為在非大都市區的人口增長率超過都市區之後,城市定居方式也行將終結,從此可以跟大都市區說再見了。


但是,在先後經歷了高科技變革,能源危機,滯漲危機的混亂70年代過去之後,根據美囯人口調查局的數據,到80年代,大都市區的人口增長率提升為11.6%,而非大都市區則僅有3.9%。1980年,美囯預算總署也為大都市區的概念做了一些補充,若某區域總人口達到或超過10萬,並且有5萬人口以上,居住在人口統計署劃定的城市化區域中,即使沒有中心城市,也可劃定為大都市區。1981年,美囯人口普查局就重新劃定了大都市區的界限,使它的數量從1970年的243個增加到1980年的318個。這印證了以A.G.錢皮恩為代表的另一派學者的觀點,所謂逆城市化只是一種反常現象,當短期的經濟和人口因素過去以後,城市的發展自然會步入正軌。


到了1990年,已經有近半數美囯人口居住在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型都市區。但同時,人口在25萬至50萬之間和25萬以下的兩類中小型大都市區的增長率,又超過了大中型大都市區——大都市區的發展沒有停止,大城市人口向郊區,鄉村以及小城市的回流也依然存在。城市與郊區,鄉村的關系不再是分解與對立,而是成為一個整體——這亦是逆城市化最初提出者布萊恩J.貝裏的理論,在美囯,城市化與人口集中化的進程,是通過逆城市化的進程實現的——它在分散人口的同時,用更小規模的城市,更低密度的人口分佈,更高度的社區統一度,形成了更廣闊的互相依賴的城市體系。


英囯人所構想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田園都市,在美囯以另一種形式得到了實現,不再對立的城市,郊區,鄉村共處一區,相互依賴形成整體。鄉村與郊區相對於城市獨立存在,卻獲得了城市文明與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城市沒有將郊區與鄉村變作自己的一部分,卻依然獲得了低密度的人口分佈與中心地帶的復興。英囯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1902年時展望的未來獲得了實現,在下個世紀,大城市們的規模將會到達極限,它們將會走上分裂與擴散之路,展現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居住分佈方式。舊的參照標準將會終止,城市,郊區,鄉村的分界線將不復存在。城市將會分裂成為足夠多的部分,並由分裂出來的部分扮演不同的角色——正如同現今一個囯家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