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陳存仁
您能想像到陳存仁1948年初到香港,為了把自己,也是為了把中藥效用推薦給香港人,在銷路最大的星島晚報辟了一個專欄津津有味譚,專門談吃,倡導藥膳。這個專欄一寫就是20年,天天一篇,一年365天,從不間斷,而且從不取一文稿酬,但文章刊登的版面位置是從不變更的。他希冀的是一種廣告效應。很快,父親便在香港打開局面。從陳先生哲嗣說的這件事,可見當時出名的不易,但這個名不是虛名,浮名,更非偶然得來的濫名,而是名副其實的實名,是可以信託的。陳存仁的得名令人尊敬。
當然陳先生不止以此得名。
首創之名
讀先生的銀元時代生活史抗戰時代生活史就可以發現,他首創或參與首創了許多事物,這些大多與醫學和國人健康有關。
1928年陳存仁創辦了中國第一份普及健康和醫藥知識的報紙,名為康健報。陳不僅有創新意識,操作能力也很強,第一期就發行1.4萬份,有了贏利。
1928年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了一個中央衛生會議,通過一個議案,就是逐漸淘汰中醫,此議案傳出後,中醫藥界大嘩。上海輿論界和醫藥界首先起來反對,陳存仁既是醫生,又辦報紙,自然站在反對者前列。在他組織推動下成立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這是第一個全國性的
中醫藥界的組織,在會上陳被推舉為到南京請願的五代表之一。這次維權運動取得了勝利。
關於中草藥的工具書,古人編了很多,如本草本草綱目之類,但第一本以現代生物分類學角度詮釋的中藥詞典是1935年陳存仁主編的中國藥學大辭典。
陳存仁以首創知名的事情還有很多。他雖是一位受到過比較好的傳統教育的人,但他不守舊,思維活躍,充滿創新意識,這種創新又與他所承繼的中醫傳統並行不悖,而且對後者有所促進。
文名
陳存仁自幼家貧,他在讀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時,物價日漲,他又好買書,常常入不敷出。於是就靠寫點小文章,投稿於申報的常識欄,發表了就有一塊銀洋寄來。為了加深自己的文史修養,他曾拜國學大師章太炎為師,章先生指導他讀書。這使得陳存仁進步很大。陳能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在中醫界頗為流行的醫家座右銘就是他撰寫的。我們從他的這兩本書也可見他的文字之美。兩書不僅講了這三十餘年中的許多趣事,也塑造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如章太炎,於右任,吳稚暉,丁福保等。章先生極有個性,天真天趣,老而彌篤,吳稚暉的帶有點滑稽的執著,於右任的耿直樸實和富於浩然正氣的君子之風,丁福保的精明而博學,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醫名
上面說了那麼多的名,關鍵還是醫名,因為這是基礎。不管首創也好,著文也好,其目的都在於張大中醫,有利於自己懸壺濟世。陳存仁二十多歲的時候,醫名就很大了,一些名人,達官貴人常找他看病。於右任得了傷寒私自坐火車跑到上海請陳存仁為他診治。他的醫術確實很高。吳稚暉鬧腸胃病,肚子疼,狂瀉不止,又堅決不肯吃藥。陳存仁問他吃不吃水果如山楂,石榴。吳回答,除了藥,我什麼都吃。於是陳叫人買了焦山楂五錢和石榴皮八錢,煮了即飲。吃了一小時後,吳的肚子就不痛了,只是咕嚕咕嚕作響。陳告訴他山楂可以消積,石榴止瀉第一。這些地方可見陳存仁的醫學功力。
陳存仁有意識地利用自己的名字為弘揚和發展中醫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應該感謝他。現在中醫存廢之爭又起,中西醫看來都是醫,但兩種醫學的思路絕然不同。醫學不單純是個理論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既然中醫在實踐中有效果,而且不錯,為什麼非要廢它呢。據說從西醫角度看來它不科學。科學不應該是事物存廢的最終尺度。我以為現在主持醫政的人們對中醫還是缺少瞭解,銀元時代生活史中記下了當時監察院長於右任先生談到醫政管理,中醫該另外設一個機關來管理,要是由西醫組織的衛生部來管,就等於由牧師神父來管和尚一樣,這話是不是對我們有些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