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德

 


據中國醫學史載,我國歷代名醫輩出,他們不僅具有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具有高尚的醫德醫風,其一言一行,均可供我們借鑒與效法。茲舉例簡介如下。

1,鑽研技術,精益求精。

明代名醫徐春圃說,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不淺)。縱觀我國歷代卓有成就的醫學家,無一不是在精字上下了一番苦功的。他們畢生勤勤懇懇,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終於取得了學術上的輝煌成就,羸得了後世的無限景仰。例如東漢張仲景,年輕時曾從張伯祖學醫,由於他勤奮好學,醫術精于伯祖。他生當戰亂頻繁,疾疫流行的東漢末年,生靈塗炭,死亡載道,他的家族兩百多人,不到10年,就患病死去三分之二。他目睹這種慘狀,於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精心研究古典醫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提高,撰成傷寒雜病論16卷,創立辨證論治的綱領,成為中國醫籍的經典,他被後人尊之為醫聖。又如唐代孫思邈,幼時多病,從少年時便酷愛醫學,直到白髮蒼蒼垂暮之年,仍然手不釋卷。他活了一百多歲,多次拒絕隋唐兩代朝庭的聘請,長期在民間行醫,一生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在古稀之年,撰成千金要方30卷。過了30年之後,年已百歲,不顧年邁,猶恐滄海遺珠,又繼續旁搜博采,精益求精,撰成千金翼方30卷,以與千金要方相輔相成,二書合稱千金方,是傳世不朽的醫學巨著,他被後人尊之為藥王。又如明代李時珍,三代業醫,家學淵源,博學多材,熱愛醫學,他曾自我介紹說,幼多羸疾,……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他以學習為樂,讀書猶如吃甘蔗飴糖一樣甜,他鑒於歷代本草書訛誤和缺漏不少,因此下決心編寫一部新的本草著作。從34歲開始,歲曆30稔,書參800餘家,稿凡三易,終於在60歲時編成了本草綱目這部舉世聞名的藥學巨著。


2,對待病人,認真負責。

醫為仁術,濟世為懷,病家延請,有求必應,治病救人,認真負責,這是我國歷代名醫的優良傳統。醫生對任何病人都要無微不至地關心,體貼和愛護,視他們如親人。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一文中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醫生還要急病人所急,有請必往。元代朱丹溪醫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僕人告痛,先生喻之曰,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遇危重病人,要積極搶救,例如戰國時名醫扁鵲(秦越人),是一位民間醫生,周遊列國,一日,路過虢國,遇虢太子突然發病,昏迷半日不醒,眾醫束手無策,虢君請扁鵲入視,扁鵲通過詳細認真的檢查,對虢君說,若太子者,所謂屍蹶者也,太子未死也。乃使他的學生外施針灸,砭石,內服湯藥,經過搶救,終於轉危為安。中醫治病,重視整體,強調辨證,醫生臨床,望,聞,問,切四診必須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張先議病,後用藥,立及閘人定議病式,充分體現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責的庸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提出過嚴厲的批評,他說,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3,心存濟世,不圖酬報。

扶貧濟困,施醫贈藥,也是我國歷代名醫的優良傳統。例如三國時名醫董奉,籍福建,僑居廬山,是一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民間醫生,他為人治病,不收診金,凡重病患者,治癒後,在其房前屋後種植杏樹五株,輕病者種一株,作為酬謝。數年之後,種杏十余萬株,郁然成林。杏熟易穀,用以救濟貧苦病人。後世杏林春暖,譽滿杏林,傳為醫林佳話。又如唐代名醫沈應善,江西新建人,精醫術,有仁心,遇有疫疾流行時,則購儲藥物,在其宅旁構築一舍,收留病人,醫藥費和伙食費一概不收。對待病人,來者不拒,既來之,則安之,因命其舍為來安堂。又如清代名醫張明征,江西婺源人,曾供職太醫院,後回籍開業,曾在途中遇一貧苦無告者患痢甚劇,視之惻然,令僕負至其家,服藥調治,月餘痊癒,仍給資遣其回家,臨走時亦不問他的姓名和住址,時人稱頌其視天下猶一家,救路人若骨肉。醫術是仁術,學醫的目的是為治病救人,而不是為發財致富。李東垣晚年收羅天益為徒,第一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問他,汝來學覓錢醫人乎。學傳道醫人乎。即問你來學醫,目的是為賺錢圖利,還是為傳道濟世。天益答道亦傳道耳,是為了傳道濟世。當即收他為徒,後來羅亦為名醫。可見我國古代名醫對學生的學醫動機,道德品質,其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4,尊敬老師,虛心求教。

我國歷代名醫,多數人出身于師傳,如扁鵲拜長桑君為師,倉公(淳於意)拜公乘陽慶為師,張仲景拜張伯祖為師等等,他們尊敬老師,虛心向老師學習,終於盡得其傳,甚至成就超過了他們的老師。金代李東垣,家貲富有,熱愛醫藥,聞張元素有醫名,乃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得其傳,後來成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元代朱丹溪,慕武林(杭州)羅知悌擅長醫學,往返十餘次,日拱立於其門,大風雨不易,使羅氏深受感動,遂將全部醫術傳授給他,後來他也成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清代葉天士,虛心好學,聞某人擅長治某病,即前往拜訪求教,先後共拜訪名師17位,他能汲取各家之長,後來成為名家,尤其對溫病學貢獻最大,是清代四大溫病學家之一。以上事例很多很多,這裡就不再列舉了。


我國古代名醫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成為醫界之楷模。

三國時,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穫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讚頌有成就的醫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因醫術精湛,到他診所求治者很多,常要排隊就診。為了減少病人排隊之苦,他將一些常見病藥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讓病者自己照方治療,不取分文。對於危重病人求治,不管路途遠近,也不管自己饑餓疲憊,總是一叫便到。一天,他看完了病正待用晚餐,有人求他出診。他正要前往時其妻說,飯已端上桌了,吃了去吧。孫醫生正色對妻道,一頓飯不吃餓不死人,可誤了診治時間就要出人命。說後,提著藥箱就走。


明代名醫陳安功嚴格為病人守密,遇有不便之患,雖對妻子亦不談。一次,一妓女患性病,陳大夫診斷後,正在處方時,他妻子有事來找他。他怕妻看出藥方是治性病的,忙用手捂住處方,說,此方不可看矣。妻知道丈夫為病家守密,也就止步不前,待此女拿走處方後方敢上前。陳醫生為病者守密這一醫德一直流傳下來,至今醫界還有為病者守密的規矩。

清代江南名醫葉天士行醫從不茍且,哪怕是微小的希望也要盡心盡力。一次,他路過一農家,聽屋內一片哭聲,便走了進去,一問才知是有人暴病身亡,他在屍體旁觀察良久,取出銀針在死者身上紮了幾針,這人果然起死回生。葉天士名聲大震,說他連死人也醫得活,他卻說,我哪有這等本事,只不過我診病比較細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