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要重提

 

太陽光下的通天河跳著白色的浪花,流經大山的黃河是碧綠碧綠的,而雨後的瀾滄江,因兩岸的山石為紅色,江水也如剛剛從母親的懷抱中分娩。站在這些景觀面前,我們更覺得人類應該敬畏自然。

今年7,8兩個月,我分別走近了永定河源,漢江源和三江源,領略了那裏大自然的美,也看到了江源生態的變化及人為的幹擾。

今年的夏天,是個不平靜的夏天。從春末氣象部門預告,今年的長江會和1998年一樣的多事,先是太湖暴發大規模的藍藻,太湖美,美在太湖水的太湖水變得羞不堪言。然後是重慶,安徽,湖南的大水,讓生活在那裏的民眾體味著大自然的厲害。接著又是東北大旱,江南持續高溫,這樣的生態狀況和氣象,不能不讓人們發出疑問,老天爺怎麼了。

1998年長江大水後,我隨中國第一支女子長江源考察隊,到了長江之源姜古迪如冰川。領隊的中科院成都分院唐邦興研究員,在冰川面前接受我的采訪時說,姜古迪如冰川面目全非。那次是如冰川博物館般的冰川退化的慘狀,讓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回到北京後我采訪了冰川學家秦大河,當時秦大河對喜馬拉雅山冰川的退縮表示深深憂慮。

今年8月13日,我從三江源回到北京,就看到新華網西寧8月12日電,記者從正在進行的全國政協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專題調研活動中瞭解到,受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氣溫升高,降水減少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地區水資源近年呈明顯減少的趨勢。

統計顯示,從1961年以來的40多年間,三江源地區四季及年平均氣溫普遍升高。水資源短缺在三江源地區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的惡化又進一步影響了地表水環境的穩定,造成了三江源地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堿化,植被退化,沙塵肆虐等災難,直接影響到三江源地區的生態治理和工農牧業生產等。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及瀾滄江的源頭,總面積36萬平方公裏,是中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區和西部地區的生態屏障。

對專家的這些話,在三江源當地人那兒也有他們的說法。黃河源,地圖上鄂陵湖,紮陵湖上面標有一個星宿海,當地人卻告訴我們,星宿海已經沒有了。如今看到的是黃河源區星羅棋布的水面上,隆起了一個個黃黃的大沙包。長江上遊通天河邊,一位老鄉說現在和過去最大的區別就是,已經有些年沒有好好地下雪了,過去每年可是大雪不斷。瀾滄江源區瑪多縣草場的退化,也成了眼下當地牧民最發愁的事。

在三江源,另一深深的感觸是,盡管全球氣候變化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了影響,但大自然,還是那麼讓人震憾。太陽光下的通天河跳著白色的浪花,流經大山的黃河是碧綠碧綠的,而雨後的瀾滄江,因兩岸的山石為紅色,江水也如剛剛從母親的懷抱中分娩。孩童時代的三條大江,是那麼任性,那麼隨心所欲,那麼無憂無慮。

然而,就在三條大江的江水與人交往後,水邊的垃圾,水中的堤壩就改變了江水的顏色,阻滯了江水的流淌。

三江源生態保護協會誌願者亞卓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說,因他們的建議,玉樹現在禁止使用塑膠袋,人們買東西都用報紙折的口袋。但是玉樹沒有汙水處理廠,也沒有產生工業汙水的企業,目前把通天河弄臟的都是生活汙水。走在玉樹的江邊,一堆一堆的垃圾隨處可見。

今年2月2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巴黎發表了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梗概,預測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8至4攝氏度,海平面將升高18至59釐米,而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過去有科學家說66%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而在這次大會上,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已經被公佈定為90%.人類活動,可以是開山,斷水,也可以就是往江裏亂丟垃圾,這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而是對大自然的態度。黃河源所在地的瑪多縣,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因牛肥羊壯稱富一方,因草原沙化現在已成了全國最窮的縣之一。如今那裏的江源,很多綠色已由黃色代替。

站在白色的長江,綠色的黃河,紅色的瀾滄江面前,我們更覺得人類應該敬畏自然。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到了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