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何以從城市化回到鄉村王囯

 

太平洋這邊的一些國家,城市化進程步入快車道,大量鄉村人口進入各類城市居住,城市人口增加不斷提速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美國中產階層以上人群,卻由城市而搬遷到鄉下去居住,城市人口大量減少,鄉村人氣迅速地旺盛起來。在那裏,隨著城鄉人口的變化和鄉村的建設和發展,使得它不由自主地由昔日的城市化國家,而回到一個鄉村化王國。

說美國是個鄉村化王國,理由多多。只要擡眼看看,閉目想想,如此稱謂恰如其分,一點也不為過。

如今的美國,稍大一點的城市從華盛頓,紐約,芝加哥等數下去,一直數到波士頓,像樣的就那麼十來座。就是這些排得上號的大城市,人口除紐約,芝加哥等各自幾百萬,多數也都在百萬以內。城市排名第十位的波士頓,人口只有30多萬。美國多數州府人口就那麼三五萬。我所在的康涅狄格州其州府哈特福德市,城內人口不過三萬多一點,就跟中國一個小鄉鎮的人口不相上下。而這些城市居住者,多數只是白天上班,不少人到了下班時間,就都各自開車回到附近的鄉村家庭去生活。只有那些在鄉下購不起房的藍領人士才長年守在城裏面。在美國相當於中國縣城級別名叫town的小城鎮,幾乎看不到街道,映入眼瞼的只是分佈七零八落的政府,議會,公安,圖書館之類的機關單位所在,而在其四周能夠看到的鄉村景象,卻是大片的居住社區,公司,學校和醫療衛生單位之類的城市景觀。

如果去美國旅遊觀光,除了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一類的大城市,能夠領略到一點城市的味道,即便去哈佛,麻省理工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所在的波士頓,看到的也多為古老的街景,耶魯大學所在的紐黑文市,那樣子就跟中國的一座古老的縣城沒有兩樣。美國的城市街道普遍陳舊老化,容貌古樸凝重,全無中國城市的新色外表。過往著不同膚色和體型的行人也不多,看不到中國城市熙來攘往的旺盛人氣。倒是美國的鄉村,尤其是東部的鄉村已基本無農業。看到的,不是森林草坪,社區縱橫交錯的小公路和來去匆匆的各式小汽車,就是別具一格的小樓房,大公司和意想不到的鄉村繁榮面貌。

那麼,在美國經過幾代人奮鬥,好容易打造成的城市化國家,何時何以一不小心就回到鄉村化的王國呢。是城裏人的自發行為,還是國家政策導向所致,說來時間並不遙遠,原因也簡單。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康州紐黑文市長理查.查爾斯.李在該市啟動城市改造和鄉村建設的計劃以後,或許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有的州就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開始了城市人口移居郊區以外鄉間的行動。

各地的鄉村通過一些時日的建設,使得美國的鄉村生活條件如同城市一樣。如今在美國的鄉村,城市裏有的,鄉村有。城市裏沒有的,鄉村也有。城市裏有,但不需要的,鄉村裏卻沒有。於是,鄉村便成為城裏人的好去處。

要去大公司應聘和上班嗎,從網絡尋找到的所在一定不是城市,而是在鄉間,因為許多第一流的大公司,都從大城市遷到了鄉村。像世界知名的惠普電腦公司,當今最好的飛機發動機製造公司,NBA公司等許多大公司,都早已從城裏遷入鄉間運作了。而前面說的惠普等公司就在我居住的康州鄉下。白領階層每天上下班的大小公司,絕大多數都應該是在鄉下。用中國人的觀念來看,美國的白領們沒什麼了不起,他們只不過生活於斯,工作於斯,鄉間而已。

要購物嗎,就在附近有超市。不必像別的國家,一定要去城市——壓根兒就沒有城市,只有超市,一個鎮子或社區周圍,超市若幹,那就是城市,城市就在那裏。城裏能買到的那裏都能買到,說不定比大城市的東西,更為價賺物美。

要上學念書或進圖書嗎,孩子念書可以就近入學。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連業餘愛好學校也能滿足需求。幼兒園和學校都辦得不錯,中小學生每天有安全校車接送,不會出車禍,家長可以放心。當地圖書館規模大,藏書富,服務好,社區圖書館堪與市級圖書館媲美。學生上圖書館完成作業,成人去圖書館閱借圖書,非常方便。

要看病就醫,定期體檢嗎,就在當地社區診所。各家各戶都有家庭簽約醫生,有病可用電話通知,約定時間來去就便。若遇疑難病癥,診所會按醫保規定,立即將病員轉到社區或上一級醫院醫治。孩子或成人體檢是是定期的,到時醫生會電話告知時間,對服務對象的健康進行全面仔細檢察。

要看電影或演出嗎,除了家庭影院,演出團隊也送戲到社區或鎮子上來。多數美國人講求實際,不愛湊熱鬧,不少人在家裏看看電視就心滿意足,哪裏稀罕那些個胡編亂造的玩意,居住在鄉村,郵件每天送到家門口,環衛工定時來取走垃圾,廢品,物品擱在室外無人拿走……

凡此種種,不也表明城市裏有的,在鄉村照樣有嗎,然而,城市少有的稀有之物,鄉村裏應有盡有。那裏有田野和森林,有濕地和草坪,有湖泊與河流,有遊魚及飛鳥,有跟人類友好相處的兔,鹿,麂,熊,松鼠,狐貍以及野生火雞等,更有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新鮮空氣和良好水質。還有城裏人最需要的鄉村純樸與真誠和友好,及其由此而產生的反向城鄉一體化,又帶給城鄉融合與五方友好雜處。所有這些都令城鄉居民各自受益非淺。

令城市裏人倍生煩惱,而且永遠也擺脫不掉的人為公害,無疑鄉村要遠遠低於城市的指標。擁擠喧嘩汙染車水馬龍等有害於生活的不良環境,鄉村裏就很難找到。當城裏的中產階級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方便帶進鄉村,讓自己住進有山有水的那片聖土,從而享受著新鮮空氣和宜居環境,過著鄉村田園化生活的時候,卻把那些潛在隱患留在了城裏,讓城市的藍領階層依舊過著昔日裏夢寐以求而不可得,而今則揮之不去的那種城市生活。

當今世界,繁花似錦。大洋兩岸,各有特色。一邊是鄉裏人湧向城市,使國家以人口指數為標誌大步邁向城市化,一邊是城裏人去到鄉村,以生活質量為目標讓城市倒退到鄉村化,使得那裏城市化現象再次變樣,似乎變得亦城亦鄉而無法對城市化概念下定義了。從鄉村走向城市的人群中,本有不少富人,也有謀生於此的白領人士,但因限於條件,從鄉村去到城市的體力勞動者,大多只能處在半城市化狀態,他們既是半城半農的混合體,又是非城非農的邊緣人。而城市大批生活質量追求者,自發從城市移往鄉村居住的現象,則又難免在名義上遭到從城市化國家倒退到鄉村化王國的譏笑。

難怪有人以多指標預測,回到鄉村化時代的國家正在衰退,多年以後,它必將被亞洲的新興城市化國家所取代。美國人移居鄉村只為生活質量享受,太平洋這邊國家的人入城為的是要創造超世界城市人口數字。到底誰是誰非,恐怕難於簡單地作出評判。各自都有出發點,不能說誰錯誰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