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螞蟻社會到尋找萬物之理
從螞蟻社會到尋找萬物之理
跟愛德華威爾遜比起來,現在的高調公知都弱爆了。這位因研究螞蟻而被冠名蟻人的演化生物學家在 82 之齡仍是停不下闖蕩的步伐。他的新論將如颶風般再一次橫掃生物學界,而他也期待像自己的榜樣達爾文那樣,改變人類的自我認知。
文 / Howard W. French) 如果非要給愛德華 威爾遜(Edward Osborne Wilson)貼個標簽的話, 演化生物學家就很不錯。但是 社會生物學家,終身博物學者,多產作家,傾盡心血的教育家或者 高調的公共知識分子 大概也同樣適用。但是在這一切廣泛而深刻的貢獻之中,威爾遜的名聲和大部分偉大的想法都是建立在他對螞蟻的研究之上,其中最著名的又莫過於他對螞蟻通訊和蟻群社會結構的相關發現。
達爾文才是那個改變了一切的人,他比哥白尼更偉大
當我跟上他的步伐,正準備自我介紹的時候,他正好俯下身去,從花園的小土路上撿起一隻螞蟻,念出了它的拉丁學名,像個熱愛螞蟻的小男孩一樣天真快樂。他轉過身對我說, 我想我得留著這一隻。等我去拿個小瓶裝點酒精把它放進去。
目睹此景的人很可能會覺得,威爾遜雖然是他那一代人裏最有活力,也最多產的生物學家之一,但也漸漸失了銳氣,轉而過上了更安寧,更接近退隱的生活,安於 德高望重的科學家這一身份而把主要精力花在支援和鼓勵其他人的工作上。而他收集蟲子的行為也容易被人誤以為是興趣愛好,是對往昔野外工作的懷舊而已。
但在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威爾遜就駁倒了我的這種看法。仔細審視那只螞蟻之後,他直截了當地告訴我,他感興趣的 不僅僅是螞蟻本身,而他之所以不遠萬裏來到莫三比克的戈龍戈薩國家公園,是與他探索了幾十年的很多想法和主題密切相關的。事實上,所有他做過的工作,幾乎都離不開這些主題。
他說的沒錯。就在我們坐在野營椅子上,聊著螞蟻,環保還有無數其他話題的時候,在相距半個地球之遠的地方,一場辯論正在演化生物學家之間掀起風暴。這是幾十年來該領域裏最激烈的辯論之一——而威爾遜正置身這場風暴的正中央。紐約普拉特學院的一位生物學家克裏斯托弗 詹森(Christopher X J. Jensen)在他的博客裏寫道,這場辯論簡直就是 一場科學群架。 而這場辯論的潛在意義也是深遠的,它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將如何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特別是如何看待人性中的自私和無私行為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
威爾遜感興趣的不僅僅是螞蟻本身,他做過的所有工作,都指向一個目標,改變人類的自我概念。圖片forhumanliberarien.blogspot.com
這當然不是圍繞威爾遜展開的第一次大辯論。20 世紀 70 年代曾爆發過一場更大的爭論,那時他寫了 3 本裏程碑式的著作,詳盡闡述了他對社會生物學的觀點,昆蟲的社會,社會生物學,以及論人的本性。貫穿 3 本書始終的觀點是,我們的基因不但決定了我們的生物形態,還幫助塑造了我們的本能——包括我們的社會性以及很多其他個體特性。
這些主張招致了大量激烈的批評,社會科學的每一個領域都沒缺席,甚至還包括演化生物學界的一些著名專家,比如他已故的哈佛同事斯蒂芬 傑伊 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後者參與領導了對威爾遜的指責。
威爾遜把社會生物學定義為 系統地研究一切生物的一切社會行為背後的生物學基礎 的科學。古爾德在 1986 年寫了一篇名為 紙箱達爾文主義 的散文,刊於紐約書評上。文中狠狠地嘲笑了威爾遜的思想和他所謂的自大,說威爾遜意欲 實現自弗洛依德以來的關於人類本性思考的最偉大革命。對此,威爾遜顯然至今還不能釋懷。
我覺得古爾德是在裝腔作勢,他對我說,我想他……是希望以科學家和作者這兩個身份都贏得名聲和信譽,而他一貫的做法卻是扭曲其他科學家的觀點,然後反駁這些被扭曲的見解。不過很容易想像,威爾遜之所以怨恨古爾德,私下裏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把他和佛洛德相比,而不是和他的偶像達爾文相比。在威爾遜的眼裏,達爾文是 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達爾文才是那個改變了一切的人,包括我們自我認知。他比哥白尼更偉大,威爾遜對我說, 這家夥一次又一次地正確,簡直有點惱人,就連他只有很少的證據時,也能提出正確的想法。追隨達爾文的榜樣,威爾遜畢生的工作也都指向了改變人類的自我概念這一目標。
左 身著童子軍隊服的威爾遜。右 威爾遜和他父親,愛德華 威爾遜一世(achievement.org)
這整個理論都誤入了歧途,早該面對根本性的改革了
威爾遜的思想在今天已然成為主流,這在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新書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史前猿人到法國大革命裏得到了充分的闡述。 人類的社會屬性並非經由歷史或者文化而習得,而是深深刻在人類的天性之中的。
但眼下的爭執則緣於威爾遜試圖推翻傳統科學觀點的另一次叫板。40 多年來,演化生物學一直被所謂 親緣選擇(Kin Selection)的學派所主導。這個學派假定,一些物種演化出合作行為以及復雜勞動分工,這是一種近親之間的繁殖策略。換言之,自我犧牲和其他種種利他主義實際上背後的動力都是有些冷酷的自私計算,有親緣關系的個體如果互相合作,就能幫助自己的親戚成功繁殖,也就能讓自己和親戚共用的那些基因更易流傳。
這個觀點於 1964 年由英國演化生物學家威廉 漢密爾頓(William D. Hamilton)以一個著名的數學公式正式確立,這就是所謂 漢密爾頓不等式, Rb > c 。其中, R 代表個體和親戚間親緣關系的遠近, b 代表親戚獲得的遺傳利益, c 代表個體因幫助親戚所付出的代價。親緣關系系數 R 乘以親戚獲得的遺傳利益 b 的值,必須比個體付出的代價 c 大才是劃算的,這樣的行為才會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
但威爾遜認為,這整個理論都誤入了歧途。而這個所謂的根本概念——對我們如何理解人類本性有重大意義的概念——也早該面對根本性的改革了。
2010 年 8 月的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威爾遜,馬丁 諾瓦克(Martin A. Nowak)還有科琳娜 塔妮塔(Corina E. Tarnita),後兩人都來自哈佛大學。這篇題為真社會性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Eusociality 的文章掀起了滔天巨浪,因為此文對近親選擇理論的一個關鍵概念——內含適應度(Inclusive Fitness)——展開了正面猛攻。
這篇文章運用了大量的數學工具,結合演化博弈論與種群遺傳學,論證,要解釋 真社會性 ,並不需要用到雌蟻姐妹間親緣關系很近這一事實。實際上後者根本就不是前者的原因。文章還指出,漢密爾頓不等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根本就不成立。至於社會性和利他行為產生的真正原因,則是威爾遜過去一貫的主張——巢穴。許多個體同居一處並形成分工,這在很多情況下都有利。而這樣的合作並不是因為個體間的親緣程度而產生的。作為佐證,文章指出,自然界很多親緣關系極近,甚至根本就是採用克隆生殖的物種,並沒有產生真社會性。相反,一些在親緣關系上並無特殊之處的物種卻反而有高度發達的真社會性。
威爾遜,馬丁 諾瓦克還有科琳娜 塔妮塔在 2010 年 8 月的自然期刊上發表的真社會性的演化/harvard.edu
全文收尾用一句極富爭議性的話,把人類也拉下了水,我們此處並未討論人類社會行為的演化,但人類社會中很多現象確實和動物界社會性的演化場景頗有相似之處,我們認為這很值得深究。在此之前,關於人類社會的演化全都聚焦在大腦的生長發育,很少考慮是不是存在某些 社會基因給人類走向文明(或者利他主義)之路上好了發條。但是威爾遜和他的合作者卻暗示,這樣的基因很可能是存在的。
來自演化生物學界的抗議是極其猛烈的,其中不乏像理查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還有羅伯特 特裏弗斯(Robert Trivers)這樣的大人物,甚至還出現了難得一見的人身攻擊。自然雜誌隨後發表了好幾封讀者的來信批評,其中一封有 137 位科學家簽名,還有一封說原文作者的發現 在很大程度上文不對題。其他地方的評論者則聲稱這篇文章要不是掛了威爾遜的名字,根本就發不出來。甚至有一位評論者認為威爾遜是 老糊塗了。
但威爾遜他們卻始終不肯讓步。他們在對批評的公開回應裏聲稱, 內含適應度理論面對真社會性的演化以及其他現象,不但並非必須,而且毫無用處。 塔妮塔在一封致筆者的信中說, 身為一位數學背景的研究者……這種程度的反駁可無法說服我,除非是有同樣來自數學角度的反駁作為依據。但迄今為止我還沒見到這樣的駁論。
要回答人性的根本奧秘,答案只能在科學裏找到
威爾遜說,這個新提出的演化模型把演化學界 從親緣選擇的狂熱泥沼中拽了出來,他還自信地預言,一場範式革命很快就要到來,它將促使遺傳學研究去尋找那些 扳機 基因,正是這些基因在極罕見的情況下促使螞蟻這樣的生物演化出了復雜的合作形式。
一個鴻蒙未辟的領域,正等待第一個理論來開天辟地,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吸引我了,威爾遜曾這樣寫道。
他的下一本書暫名為社會如何征服地球 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 ,準備在 2011 年 4 月出版。這本書裏的觀點,威爾遜已經醞釀了 10 年之久,其間援引了許多領域的一手文獻來完善他的想法,從分子遺傳學,生態學,人類學到認知科學,無所不包。在書中他會提出一個理論來回答他心目中生物學最大的未解之謎——為什麼生命歷史上會有那麼二三十種生物達成了偉大突破,建立起高度復雜的社會形態。在他看來,真社會性物種絕對是生命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物種。人類當然算得上成功,畢竟人類已經徹底地改變了環境,占據了獨特的主宰地位。不過要是按照其他一些標準,螞蟻可能要更加成功。
威爾遜和他的作品論人性一書的封面
威爾遜宣稱,這本新書將是他的最後一本書。這本書將不限於討論演化生物學,而是會一路擴展到了人文領域,大有挑戰之勢。他給我簡述了書的部分內容,其中毫不留情地抨擊了宗教組織,比如說他把新約 啟示錄形容成 一個患妄想癥的精神分裂者,想到什麼就寫下什麼的產物。對於哲學他的態度也好不到哪裏去,他認為一代代的學生都試圖弄明白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對於人性的觀點,但這幾乎毫無用處,因為過往的哲學都是基於 對人腦的錯誤模型 之上的。
而要回答這些人性的根本奧秘,答案只能在別處找到——在科學裏,尤其是在遺傳學和演化生物學裏。
至於到底是什麼使得南方古猿屬變成了人屬,最終演化成現代人類,威爾遜的理論援引了很多人類演化的重要觀點。長跑的能力,手眼協調與最早的武器製造,非洲數萬年間的氣候快速變化,種種因素均有可能。在這段時間裏,人類還變成了懂得合作的獵手並以肉為主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食譜,並催生了更強大的大腦。
這些觀點單獨來看,無論哪一種都不能讓他滿意。不過如果全放在一起,這些因素就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前提——圍繞固定營地而形成的早期社群。
威爾遜的營地理論把人類和那篇自然文章裏討論的其他物種一下子聯系了起來,幫助他把人類和其他那些跨越了演化瓶頸,進入高度復雜社會形態的物種歸成了一類。而所有這些物種的軌跡也可能是類似的——先是自由組合的種群內部形成了小圈子,然後是那些有利於真社會性形成的前適應特徵(比如營地的發明)逐漸積累起來,最後就是真社會性的等位基因流傳開來,占據主導地位。這些基因可能是促成了一些新的行為來達成真社會性,比如共同撫養孩子。也可能是壓制了一些舊的,反社會的行為。剩下的,就該輪到遺傳學家去研究到底多少基因參與了真社會性的構建,並找到這些基因。
威爾遜的新書即將在生物學界引發再一次的震蕩(IsaacHernandez.com)
但我不在乎,我對我的理論和闡述就是這麼地有自信。
但是故事並未在此結束。在他的新書中,威爾遜指出是兩種對立的力量在驅使著人類的行為——群體選擇和個體選擇,二者同時發揮作用。 群選擇帶來美德,而與之競爭的個體選擇帶來罪惡,當然這是過度簡化了。一言以蔽之,這就是人類的處境。
在一次電話采訪中他說, 一個群體內部,自私者更容易成功。但在群和群之間的競爭裏,利他者組成的群更可能獲勝。另外,人類裏的一些群體會使其他群體改換觀念,從敵人變成盟友,這個趨勢是受群選擇偏愛的。 他補充說,接納新來者並形成聯盟已經成為了人類的一項基本特徵,因為 “這樣更容易贏。
親緣選擇可以解釋親屬間的裙帶關系,但難以解釋更復雜的敵對和聯盟,而人類歷史上這樣的結構俯拾即是。如果威爾遜是對的,那麼人之所以會滑向種族主義和部落主義,完全可以解釋成是我們遺傳天性的反映。但是利他精神,合作和建立聯盟的能力也可歸結到遺傳天性。難怪威爾遜對很多事情都一直保持樂觀——如果這些好的特徵確實寫在了我們的遺傳密碼裏,我們也許有朝一日能找到辦法來強化它們,建立起有生命力的聯盟,並且逐漸讓聯盟變得更大,更富有包容性。
威爾遜說,等書出版的時候,他料想主流生物學界會有一批人群起而攻之。但他同樣確信,轉而接受他看法的人也會有很多。很快我就要成為眾矢之的了,他大笑著說,但我不在乎,我對我的理論和闡述就是這麼地有自信。
本文編譯自大西洋月刊11 月號的人物特寫 E. O. Wilsons Theory of Everything.
作者是 Howard W. French。由於篇幅有限,編譯時進行了刪節。
文章題圖, it.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