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與自然倫理

 

食肉與自然倫理


掠奪異體蛋白質以滿足自身機體生長與生存的物質,能量需求,是自然界生物圈億萬年漫長演化的結果。食物鏈中獵食與被獵食的生存競爭充滿了血腥與殘酷。對於動物而言,吃與被吃不過是完成了生命的輪回。在這生與死的輪轉中,佛陀看到了生命的苦諦。往昔為屍毗王身,看到蒼鷹逐食鴿子時,他陷入了兩難的窘境,救鴿,鷹餓死。救鷹,鴿被食。無奈只好割取己身之肉飼鷹以救鴿命。出自賢愚經中割肉貿鴿的佛本生故事,讓人思忖甚多。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叢林法則,物質與能量在食物鏈中永無停止地流轉著,不垢不凈,無增無減,實現著守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任爾變化,世界不能損一毫毛,可是萬千姿態的生命個體在形式上卻在不停地進行著更替變遷。動物獸性難馴不奈教化,讓虎狼棄肉食素幾無可能。但是自然總能以一種奇妙的力量調控著生態的平衡,鹿兔數量減少,食物不足,虎狼種群必隨之稀疏,反之亦然。這就是自然界物種間天然的制衡機制。


  

人是這個制衡機制的一個例外。憑借著族群共同生活積澱的經驗與智慧,人類掙脫了自然界中食物鏈之網的縛捆,在生命歷程中作了自主其行的食者,不再是被食者(死後不計)。人類仰仗著強大的技術與裝備主宰著自然界植物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間的食物鏈條。在人類看來,只要能被胃液消化,一切都意味著食物。人為萬物靈長,萬物皆備於我,人類的理性也隨著駕馭自然能力的提高膨脹到了極致。人類瘋狂地獵食著人之外其它鮮活的生命體。肉類給了人類齒喉咀嚼與吞咽的快感,給了腸胃充實感。不論駝峰猩唇,猴頭熊掌,還是什麼魚翅燕窩,蛇幹鼠肉,一概列入菜譜食單。就連子虛烏有的龍肝鳳髓,也被人覷覦著懷想著。在人們的饕餮大餐中,動物的肉類不僅達成了它之於人的生理意義,還滿足著人們的多種虛榮,在過度消費中,成為誇示與炫耀自己權勢,財富與力量的象徵符號。


  

曾幾何時,食肉是孔武有力,英雄氣概的體現。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為趙國使者:一飯鬥米,肉十斤,以示寶刀未老。狗屠樊噲被賜生豬肩,以盾為砧,切而盡食,項王賜座看優。水滸傳中,描寫英雄武松,打虎前也要連吃熟牛肉四五斤以壯行色。梁山好漢更是以大塊吃肉為人追求之理想。食肉一定程度上還反映著家業的盛衰與氣勢。吃一根柴禾煮得稀爛的豬頭只是清河縣暴發戶西門慶的家事,食胭脂鵝脯,風幹果子貍才是高門大第賈府的所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愈珍稀,愈昂貴,愈要百計覓之,一快朵頤。如此方顯奢華富貴氣象。終於在如此的食來食去中,人們把嘴張向了自己。易子而咬其骨,食人炊骨煮骸,如果說這是古代食物匱乏年代裏人們生存恐慌下的喪理悖倫之舉,那麼食物還略顯豐盈年代裏的食人現象說明瞭什麼。距此不過百年,徐錫麟的心肝是被恩銘的士兵炒食了……


  

食肉會助長人暴虐與嗜血的習性。故佛陀駐世時,為弟子立戒,戒肉。據說,食肉讓人念佛不靈,善神不近,罪業增加,解脫難為。佛說,人為兩足尊,動物為四足尊,萬物眾生平等。眾生皆在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六道中輪回。盤中肉難免不是我們前世的親朋。因果報應,只看到吃,看不到被吃,是斷見。即便在民間,逢年節的殺雞,要念叨,小雞,小雞,你別怪,你是人間一道菜。當然這不過是基於宗教有靈論,人類為自己的設限。然而這樣的設限卻是遏制人們暴虐習性無限膨脹的必需。出於信仰,人們設定了宗教的自然倫理,那就是物種間是平等,和諧,共生,互為一體的。這其中其實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極深的敬畏感。一個沒有生命敬畏感的民族,註定不會尊重人的生命,更談不上尊重人的自由與權力。


  

倫理,意味著秩序。在人類社會中,社會倫理是人與人和諧相處,協同發展的法則,重要性不言而喻。超越了宗教信仰的自然倫理或者說生態倫理,環境倫理究竟是否存在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人類中心主義者的視角中,惟有人的利益。然而人類不加節制的對於自然的生殺予奪,惡果早已顯露。埃博拉,愛滋病,非典,瘋牛病等疾病的流行,環境的種種惡化,以及人們因過量食用肉類而導致的各種疾病,均為自然無形之手對於人類的反撥與報復。地球上物種間的確存在著奴役。人騎馬不足奇,猴騎馬是馬戲,倘若黃狼子騎著兔子在田野裏奔跑,會被驚異地以為是聊齋。細細思量,人對於動物的奴役,雞司晨,狗警夜,牛耕田,馬駕轅某種意義上不也如此荒謬嗎。食其肉,寢其皮,人對於動物的剝奪合於天理嗎。當自然倫理的建立被生態主義者,動物保護主義者從不同角度提出時,人們是不是真的該問一下自己,所有動物的肉體都是我們冰箱裏,廚房裏,餐廳裏的食品嗎。


  

人只是地球動物園裏諸多物種之一,不是執掌鎖鑰的管理者。動物福利法案的提出,在許多國家已蔚然成勢。這又使得人們進退維穀。在饑饉流行,荒亂頻仍的國度與地區,人的基本福利———生存都得不到保障,可以奢談動物的福利。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動物福利只能是富國人們的遊戲,自然倫理的真正建立跋涉於途,任重道遠。可是,盡管不能停止屠殺我們的動物朋友,我們還是應該在盡可能的範圍內善待它們。活馬餵鱷,活牛飼虎,生割鵝脯,生截雞掌,此類僅為滿足玩樂之心與口腹之享的虐殺與濫殺,還是不要時時耳聞的好。不能減少它們的被殺,至少減少它們被殺時的驚恐與痛苦。人與動物都是血肉構成的生命。缺乏生命敬畏感的社會,必是人情寡淡的社會。


  

數千年前祖先在淮南子中有言,畋不掩群,不取麝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對於動物斷子絕孫式的殺戮,不是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計,可持續發展計,更不是為子孫後代謀劃之計,它是人類自戕的短視行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過去的天人合一也好,現在的自然倫理也罷,核心都是為著人類和諧,完善,健康的生存與發展。不是嗎。


資料來源,青島新聞網 作者, 孫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