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平等理念構建和諧人類社會

 

慧靜法師

  

提要,佛教認為,世間一般的人都有嚴重的我法執著和深重的煩惱,而煩惱中又以貪欲為第一。有了嚴重的貪欲,就會出現家庭矛盾,社會動亂,民族分裂和世界戰爭。中阿含經說,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姐妹,親族展轉共諍。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 如何才能去掉以貪欲為主的種種煩惱呢?只有依於佛教所講的慈悲平等的人生智慧,才能去掉煩惱。無有煩惱的世界,才是和平的世界,和諧的社會,幸福的人生,快樂的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講的人間凈土,極樂世界。由此說明,用佛教慈悲平等理念,構建和平和諧的人類社會,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綜觀當前的世界形勢,一方面由於科技的飛速發展,經濟得以繁榮,物質生活得以豐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諸多嚴峻問題,如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加之國家之間的領土爭議,資源佔有,民族矛盾,宗教摩擦和強權政治等原因,使得一些地區的恐怖事件和局部戰爭頻繁發生,這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由此表明,構建和平和諧的人類社會對於當今全世界人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才能構建和平和諧的人類社會呢。首先需要轉換思維方式,調整思想觀念,樹立一種全新的人生觀,價值觀,以作為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而在這方面,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可以作為構成這種全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因素和來源。

  

慈悲一詞是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佛教對眾生的關懷的。慈是與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教視苦為一切世間法的根本相狀,求道修行也就是要脫離無邊的苦海。所以,在拔苦與樂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為最根本。佛教的這種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揚,甚至被視為佛教的根本精神。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諸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論中更明確宣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平等是佛教大力弘揚和提倡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佛教的平等,是指一切現象均平齊等,無本性,本質,乃至高下,淺深的差別。佛教還特別強調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不僅強調人與人,人與其他生物的平等,還強調人與佛的平等。所以宋代僧人清遠說,若論平等,無過佛法,唯佛法最平等。

  

在慈悲平等思想的基礎上,佛教首先確立了非暴力的原則,即以不殺生作為全部戒律的首戒。也就是說,非暴力,不殺生是佛教倫理中最重要的內容,基於此,和平也成為佛教實踐主體的本質要求。佛教敬畏生命,重視人的生命和存在的價值,由此而激發人的慈悲平等心,慈悲平等地對待和處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有助於人類的和諧,和睦與世界的和平。

  

慈悲平等理念有助於從思想觀念上消除戰爭產生的根源。綜觀人類歷史與當前世界,人與人因貪欲,無知,嗔恨而紛爭,民族與民族因不平等而沖突,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因利益關系而掠奪爭鬥,甚至大動幹戈。由此可見,世界上的掠奪和戰爭是與人們缺乏慈悲平等理念和具有強烈的佔有欲望直接相關的。消除佔有欲望,樹立慈悲平等理念,有助於滅除戰爭根源,維護世界持久和平。

 

佛教宣揚萬物互為因果,互相依存的緣起理論,並基於這種理論而高唱尊重他人,尊重異類,尊重生命,眾生與己一律平等的平等觀,所謂然諸眾生即是我身,眾生與我等無差別。從根本上承認他類生命的生存權。這不僅和那種濫殺異類,任意糟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行徑不同,也有別於那種認為保護環境是人類對弱者的憐憫,恩賜的觀點。佛教的眾生平等觀,既和人類中心主義不同,也有別於環境中心主義和生物中心主義。基於眾生平等的理念,佛教還提倡素食,放生等,此舉既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有助於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生態平衡。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以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為根本教義,以緣起,無我中道,智慧為核心思想,以慈悲,平等,拔苦,與樂為利生理念,以止惡,修善,自凈其意為行為準則。佛教認為,人們只有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德觀,無我利生,化他無倦的人生觀,諸行無常,時空無盡的宇宙觀,斷除煩惱,完成人格的價值觀,與慈悲濟世,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菩薩正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社會中廣泛弘揚,在現實生活中認真實踐,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富強,世界和平。

  

但是一般的人都有嚴重的我法執著和深重的煩惱,而煩惱中又以貪欲為上首。有了嚴重的貪欲,就會出現家庭矛盾,社會動亂,民族分裂和世界戰爭。中阿含經說,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姐妹,親族展轉共諍。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鬥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杖轉相加害,或以拳磝,石擲,或以杖打刀砍。彼當鬥時,或死,或怖,受極重苦。這就是由貪欲造成家庭,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爭鬥的主要原因。從佛教來說,慈悲平等之心是維護世界和平,構建社會和諧的根本保障。有了慈悲平等之心,國家才會富強,天下才會太平。

  

如2500多年前在菩提樹下徹證諸法實相,解脫生死輪回,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釋迦牟尼佛,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入人間化導眾生,49年誨人不倦,直到臨命終時還在說法,以實踐他降生時就立下的三界皆苦,吾當安之的宏誓大願。不僅說有四諦,十二因緣等法,教人自凈其心,超出生死,而且還諄諄教誨青年,婦女,長者等在家人如何營生治事,持家理財,交友尊師,父嚴子孝,過好世俗生活,獲得現世安樂,後世安樂。同時釋尊還多次教導頻婆娑羅,波斯匿,阿世等印度眾多國王如法修身治世,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導民,使人民豐衣足食,社會祥和安定。尤其是當琉璃王率軍將要攻打釋迦族時,釋尊以他那慈悲,無畏,平等,無我的精神感動了琉璃王,從而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殺戮。所以雜阿含經說,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舍,臥覺寂靜樂。這是人類歷史上有關佛教維護和平,反對戰爭的最早記載。

  

釋尊不僅每天耐心教誨眾多前來求教的人們,而且諳知時事,關心民眾疾苦,主動為民眾排憂解難。如釋迦族與拘利族爭水,釋尊特地遠道趕去調解。毗舍離城瘟疫流行,釋尊不怕被傳染,專門進城去安慰教化病人。釋尊一生施教布德,足跡所及,遍於恒河兩岸。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有關佛教維護社會和諧,反對暴力沖突的最早記載。

  

而中國歷史上的法顯,玄奘,義凈等著名高僧大德,都曾不遠萬裏,歷盡艱險,窮畢生的精力,求取和弘揚具有慈悲,智慧,平等,寬容,無我,利他思想的佛教經典。這些佛教經典,不僅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同時也為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國家富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如北宋僧人契嵩在論及佛教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時說,上則密資天子之道德,次則與天下助教化,其次則省刑獄,又其次則與天下致福卻禍。真所謂家家行此,則民無不治。國國修之,則兵戈無用,居家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

  

承擔著社會教化體系的佛教,向人們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提供了做人處世最根本的人生觀,倫理觀,價值觀,擔負著導世化俗,覺悟大眾的職責,對民族團結,人民富樂,世界和平,人類和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的各種文化體系中,佛教具有堪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教義,思想內涵精深博大,能凈化人心,啟迪智慧,針治社會弊病,撥正文明走向。佛教以法為中心的智慧信仰,能給科學時代重理性,重實證的人們提供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佛教重智慧,重福德,重利樂眾生的價值觀,能提供正確的人生航導。佛教諸法無我的思想,可以警誡人們省察個人主義的危害。佛教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精神,提供了高尚的道德準則。佛教五戒十善等行為規範及善惡業報之說,可以有效地遏制兇殺,偷盜,淫亂,詐騙等惡行。佛教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宗旨,可以啟發人們重視環境保護,社會公德,調節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總之,驅除人們罪惡的念頭,喚醒內心善良的本質,高舉佛教慈悲平等的偉大旗幟,共同構建和平和諧,幸福安樂的人類社會,以促進世界各國的共同進步與繁榮,是我們佛教徒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最後,讓我們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法門兄弟一道,手牽著手,肩並著肩,以一顆慈悲平等,無我利他的清凈心,為實現人類社會和平和諧,幸福安樂的美好世界而共同努力奮鬥。


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