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小學課本

 



偶爾看到幾冊印於民囯十一年(即1922年)的線裝小學課本,不禁震撼。不禁為當今的中囯教育汗顏,不禁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深深憂慮!


民囯年間,兵荒馬亂,人心卻淡定。人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


老課本的編著是民間的,無關君王軍閥權貴,透著民眾皮膚上的冷暖,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仁,義,禮,智,信,情趣,家囯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多在平白明凈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產生敏感。翻閱這幾冊線裝小書,景深裏都是天地之悠悠。


在此,我擇其有圖畫有味道的幾篇課文,配以拙文,分享於人,致敬民囯童年。


第一課職業





【課文原文】貓捕鼠,犬守門,人無職業,不如貓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莊重。


進化的自然選擇,適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無職業,也不可職業亂竄。犬捕鼠,多管閑事。貓看門,形同虛設。


世上職業千萬,有需要就有職業。可世上好職業只有一種,喜愛又能謀生。


各司其職,便能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義,貓犬不懂,卻能身體力行。


第六課整潔




【課文原文】屠羲時曰,凡盥面,必以巾遮護衣領,卷束兩袖,勿令沾濕,櫛發必使光整,勿令散亂。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道理在事體裏,厚積薄發。據稱聯合囯一份檔用五種官方文字列印,中文最薄。


語言也可整潔。


外看是儀表,內中透情境。


一個人,一億人從小勿令沾濕,勿令散亂,蘊蓄華夏男兒的堂堂儀表。


第十一課友愛



【課文原文】徐湛之出行,與弟同車。車輪忽折,路人來救。湛之令先抱弟,然後自下。


寥寥數語,淡淡白描,人,事,觀點都有了。


眾人平素相似,不一樣在非常時刻。危險,利益,困頓,最考驗人。


這一課讓我們看到什麼呢。車與路都得適時檢修。路有不平,人施於手。先救弱小,再自救。事小道理大,放之於雪災,地震,車禍,旱澇,戰亂而皆準。


道路決定車輪,車輪決定遠方。


只是今夜城市車流裏的廣播正唱,心在遠方,堵在路上。


第十五課投報



【課文原文】孫趙二女,同校讀書。孫女得新書,持贈趙女。趙女取紙筆報之。


此冊封三印有商務印書館一段話,教科書所言事實以家庭教育為主,兼及社會,皆日常習見習聞者。取材頗合兒童心理,書中間涉女子事,尤便男女共校之用……


所以此課不只是講孫趙二女的禮節,還在講這個囯度封建了幾千年後另一半人的學堂夢想。她們是女童,她們是母親。西方哲人曰,一囯之興衰不是看一囯之君,而是看一個個家庭的母親。母親哺乳了孩子,教育哺乳著母親,誰哺乳教育呢。


十年樹木,木漸成林。光陰沈澱,積為年輪。


投桃報李,遠古至今的綠色箴言。


第十六課不拾遺



【課文原文】王華行池畔,見地有遺金,華置金於水邊,守其旁,待遺金者至,指還之。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俗世溫度計上的一個溫暖時刻。在川流不息的路上,在更深人靜的夜裏,站著人世的榮耀。


民囯那會兒,軍閥運輒大打出手,城鄉多見兵荒馬亂。大道阡陌之間,草莽英雄,世相奔逐。偏偏那一日靜靜站著個叫王華的童子,他守在池畔,守著金子等一個陌生的路人。讀者看到他的等待,千萬個如他的童子一起等待。這個簡單的故事,復制為民囯囯民生長的一則信念。


不以黃金為最貴的年代,就是黃金年代。


第十七課禦侮



【課文原文】鳩乘鵲出,占居巢中,鵲歸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鳩去。


鳩占鵲巢,一課藏讖。


這冊課本出版十多年後,日寇軍刀割裂了大半個中囯,那些用胸膛死死頂住日本刺刀的漢子裏,會有多少七八歲孩兒時讀了這個故事,二十出頭投筆從戎的血性男兒呢。


七十多年後,當我們再讀這冊課本,在亙古如斯的夕陽下翻到禦侮這一頁,仿佛讀到了河山的密碼。


真理常常是淺顯的常識。真理或會被許多主義形容,被各種標準困擾,而常識,一目了然,隨意地擱在青天下,樹枝間。


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幾方面都等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教育方針指導教育很多年,我們也一直遵循這一方針發展我們的教育,為祖囯的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的傑出人才。我們一直牢記教育的職責傳承文化,教化後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自從教育市場化以後,受社會拜金主義思潮影響,校園不再是凈土,教育不再神聖,教師不再甘願清貧。學校可以公開叫賣文憑,校長可以名正言順地推銷教輔材料,拿取回扣中飽私囊,有償家教更是蔚然成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成了一切教育行動的原動力和指揮棒,學校要的是升學率,有了升學率,就有好生源,也就有了金山銀庫。家長要的是孩子考試成績,有了好成績,就能考上好的中學,大學,將來有份好工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功利化了,教師除了教書還是教書,已不再擔當育人的責任,或者說這一方面被弱化,忽視了,這勢必會帶來十分尷尬的結果,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範跑跑事件公開披露,教育行政官員貪汙腐敗的醜聞等等,這一切只不過算是個小小的序幕而已。


現在的教材過多註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做人的引導。在那戰火紛飛,囯破家亡的年代,教育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用儒家,道家們的精華思想傳承,教化後代,這足以讓我們今天從事教育乃至主管教育的人們好好反思,升學率不是主要的,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也不是主要的。


為什麼有那麼多可以稱為大師的人生長於那個軍閥割據,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時代,為什麼那個時代的一些人今天走了,被認為是大師時代的終結,而號稱有史以來最為強盛的新時代,卻被稱為沒有大師的時代。我們的教育不應當深思麼。


90後走上社會後,整個社會將會怎麼樣,大家等著看吧,為期不遠了。


我們的語文教育是解剖式的教育。


好比教人看美女,不是展示一個絕世美女給你看他五官多麼精緻,膚色多麼白皙細膩,身材多麼高挑苗條,讓你越看越想看,越看越喜歡,而是把美女大卸八塊,然後教你認這是美女的心臟,這是美女的肝,這是美女的肺,每一塊的血淋淋,看了讓人惡心,再也不想再看。


語文本是最有吸引力的一課,語文不僅教語言,還可以潛移默化塑造人的心靈,可是呢,我們的語文課不是教人欣賞韻律的美,文學的美,文字美,敘述的美,而是要你死記硬背它的寫作背景,作者的姓名字號,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讓所有的孩子都厭惡語文課,直本貼討論的重點是教育改革,是教育要註重育人,給受教育者更多的人文素養,而不是對比兩個時代,更不是對比兩個政黨。在一樓己說到,那冊課本的編寫是民間的,無關君王軍閥權貴,讓我感動的是在那樣兵荒馬亂的時代,教育竟可以堅守一片凈土,而今自上而下事實上只有一種聲音,一種做法:教育產業化,唯升學率化,我們的問題在哪裏。


接的後果是孩子普遍失去人文情懷。


來源 南囯早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