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田園情結

 

陶淵明與田園情結



提到陶淵明,不能不說說他的田園情結。


  

陶淵明(西元365年-427年),時官時隱,四十一歲後則一隱二十多年,他選擇了閑適,安靜,而又有些貧苦的鄉野,去度過自己的餘生,是田園詩派的創始人。王績,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詩人莫不寫下詩篇,表達對陶淵明的敬仰之情,甚至把他引為知己。白居易評價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等對陶詩贊賞有加。蘇軾說陶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南宋的辛棄疾在念奴嬌中寫道,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譽陶淵明為千古一人,評價極高。南宋的真德秀,將陶淵明的詩文與詩經,楚辭並舉,認為為詩之根本準則。他是一堆照徹古今的烽火。


  

陶詩所描寫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過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雞犬等等,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一經陶淵明重新審視,便進入了審美的可能,隱退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秋放之味的氣息。


  

他追求詩歌語言樸素明潔,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人讀來初覺平淡,再詠則有平中蘊奇,枯木茂秀之感,詩人對於語言文字的提煉運用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他把自己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融入到詩作之中,使人讀之仿佛身臨其境,在自然恬靜的田園中漫步一樣,給人無窮的遐想,正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他的詩著重地細致地描寫了純潔,幽美的田園風光,字裏行間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愛。在這裏,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陶淵明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便有大濟蒼生之誌。生活在了東晉末年,步入官場後,方才發現東晉王朝的腐敗無能,他空有一腔熱血而對當時的局面無計可施。統治集團的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使得他無言以對。但陶淵明卻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直至自己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最後他毅然辭官,隱居田園,用自己的文筆來諷刺那個讓他失望,痛恨的社會。


  

陶淵明所選擇的那種生活是自由的,美好的。他永遠地淡漠了繁華,淡漠了爾虞我詐。仿佛鳥兒飛翔於屬於自己的廣闊天空之上。哪怕窮困潦倒,悲苦拮據,他始終孤獨而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一處農舍,一襲蓑衣,便是他後半生全部情感與理想的寄託。歸去來兮成就了自己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千古情懷。

  

而我輩之田園情結從何而來。是源於對自然的熱愛,還是故作清高。雖然陶醉於陶詩中描繪的桃源生活和那份悠閑恬淡,卻根本不去想也不願想那恬淡背後的艱辛,更無法感知那平淡中的激情和經歷了人世艱辛的那份豁達和坦然。

  

追求遠離喧囂的恬淡生活。不過是遊山玩水時,觸景而生的夢想,建一處名曰別墅的居所,過上遠離塵世喧囂的田園生活。骨子裏還是崇拜著這物欲橫流的世界,為了田園生活,拼命追逐金錢,回到了物質的宿命。



田園情結是心中的一片精神家園凈土,在追逐人生浮華的忙碌中,偷得片刻清閑,小憩於此。在紅塵滾滾,人欲橫流的時代,世俗的誘惑是無與倫比的,但能潔身自好,守住良知和人格,也算偉大。

  

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