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態倫理觀

 

佛教的生態倫理觀


資料來源,佛學研究網 作者, 學印

  


佛教的緣起思想認為大千世界森羅萬象,無一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世界上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和互為條件的,都是由於互相依持和互相作用才得以存在。佛教生態倫理觀中的整體論,無我論,生命觀,慈悲觀,凈土觀等均可建立在緣起論基礎上。這是佛教處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立場。


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乃依報,正報的略稱。依報指生存環境,正報指生命主體。依正不二就是生命主體與生存環境密切相關,本為一體。依正不二思想系從佛法基本原理——緣起法則觀察世界所得出的結論。佛教依正不二觀念說明人的思想行為對自身及其生存環境的影響是現實的,近處看,它影響人自身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破壞當下的生存環境。長遠看,它影響後世生存於此環境中的子孫後代及其他生命存在。


  

人與自然環境也是一種相互依存,共生共容的關系,離開生存環境,生命主體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保護環境,營造良好和諧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因而我們對所處的環境狀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從因果報應的角度揭示主體與所處環境的一體性,也說明瞭人的思想行為對自身未來存在狀態,生存環境的決定作用,佛教修行法則也因而具有了規範人自身行為的生態法則的意義。此外,與依報相關的概念還有共報。共報是指眾生共同的思想行為導致的業報。從這方面來說,倫理道德規範不僅包含針對個人的行為準則,也包括針對社會群體的行為規範。


  

佛教無我論從人生解脫的角度將人的無明,貪欲視作煩惱的根源,將這種思想拓展到對生態危機的闡釋上同樣具有啟發意義。緩解生態環境危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環保實踐,無不需要在一定的意義上肯定假我的存在,無不需要假我的推動和實行。實際上,大乘佛教強調發大心,強調覺他,度世,本質上是肯定大乘菩薩的主體精神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將這種主體精神發揮到維護和改善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建設上。倡導大眾“自凈其意”,過單純儉樸,清凈無染的生活,對於糾正當代社會存在的消費異化,緩解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具有深遠意義。


  

珍愛自然是佛教自然觀的基本精神。佛法所教誨的,是承認一切存在固有的尊嚴。從這樣的佛性觀念出發,不但使人類對無情世界的草木國土不再以萬物之靈的征服者自居,更使人對有情世界的其它眾生平等視之,將自然界視為生命共同體。因此人類要崇敬自然,珍視萬物,與自然環境圓融無礙,友好相處。


  

眾生平等是佛教生命觀的基調。佛教認為生命是依業受生,在沒有獲得解脫之前,眾生在六道中輪回,各依業力獲得來世相應的果報。你即可能因你的善業由鬼變成人,也可能因你的惡業由人變成鬼。為人,為鬼還是為其它,皆因業力而不同,其它生命形態都有可能是自己的過去或未來,雖然現在生命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在貪生惡死,追求安寧幸福方面沒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人類沒有理由對其他生命採取一種傲慢,殘暴的態度。


  

釋迦牟尼佛曾斷言吃肉的人根本無法出三界,不能解脫。吃肉的人連自己都度不了,怎麼還能度那些眾生呢。佛說吃肉的人斷大慈悲種子,由此可見,佛不可能教人以這種方法去度眾生。在佛教戒律中,不殺生為第一大戒律。大智度論中說,諸罪之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佛教主張公平地對待所有生命及他們的權利,維護他們的生存空間,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命,戒殺放生。佛教這一平等的生命觀,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是有益的。


  

人如果不吃肉,就沒有人去殺生賣肉,所以吃肉與殺生同罪。吃肉只是人後天的習慣。不能說明,吃肉能促進腦袋的進化。否則的話,老虎和獅子現在應該比我們人類更聰明。


  

凈土,是大乘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凈土,又稱清凈國土,清凈土,佛土,佛國等。 在佛教裏凈土的種類很多,但都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一幅美好的生態和諧圖。佛教認為它們都是由諸佛菩薩累劫修行,以及眾生的業力感召所成。佛教的凈土思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佛教對和諧生態環境的設定和佛教徒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追求,這一思想對於美化環境,建設人間凈土,客觀上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