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城市的身體

 


亞裏士多德曾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但是隨著逆城市化的開始,這句話似乎也要被改寫了,人們回到鄉郊,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鄉郊,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中世紀的時候,在德國漢薩同盟的城門刻著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幾個世紀以來諺語廣為流傳。不過反過來看,它越是流傳廣,越能說明城市是往者使人不自由的方向發展的。如今,城市的空氣早已顯得汙濁不堪了,它連離人的身體最基本的呼吸需要,也都漸行漸遠了。這些都在表明著,城市在柔軟的肉體與堅硬的石頭之間,越來越突破了平衡點,堅硬已經實現了對柔軟的征服,鋼筋混凝土森林覆蓋了每一具肉體。


所以,理查桑內特才認為,絕大部的現代建築都已失去了外觀上的美感,呆板,單調,整個都市環境讓人了無生趣。較之現代人對於身體的感覺與自主性重視,這種感官剝奪更加顯著——現代建築師與都市計劃專家都無法主動地將人類的身體與他們的設計結合在一起。於是,出於對現代文明的憂思,桑內特才會在肉體與石頭中主張:城市空間的形式應該取決於人們是如何感受自己身體的。

在作者築立的城市架構中,人類自希臘以來的城市發展史被濃縮概括為三種身體形象,分別以身體的不同器官來命名,相應再現了三個重要時段的身體體驗與城市形象的相互關系。第一種類型,他命名為聲音與眼睛的力量。在這一部分,他以具體社會生活的事例,向我們展示了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時代人們是如何以聲音和眼睛來參與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態如何規訓著人們的身體行為的。這些身體行為在城市空間的展示,從具體的角度反映了希臘和羅馬的意識形態和文化風尚。希臘人更註重聲音,也就是自我的表達和彼此之間的袒露心胸。希臘人對裸體的註重其實是對自我公民身份的強調,對彼此真誠表露自己的肯定,無論是公共集市還是公民大會的場所,或者普通居民的房頂,都是一個聆聽聲音和發出聲音的地方。這些聲音引導人們更加關註集體,關註城邦集體的利益。與此相對應,希臘的城市建築是開放式的,易於溝通的和便於聲音傳達的。與希臘相比,羅馬人更加註重眼睛。羅馬人的建築往往註重中心,強調一致,強調秩序。羅馬的萬神殿,競技場以及所征服地區的城市,都典型地體現了這種理念,指望通過這些建築馴化人們的眼睛,讓人們觀看並相信,把威嚴,永恆和秩序的觀念浸透到人們的內心。

第二種類型稱作心臟的運動,主要是探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理念和身體的體驗。在這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討了兩對矛盾以及這兩對矛盾如何體現在城市空間方面。他探討基督教平等,禁欲的理念如何塑造了城市的公共空間,以及這種新的理念如何消除了希臘和羅馬聲音和眼睛的力量。中世紀城市理念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設立慈善機構以及如何配置禮拜問題,從外表的裝飾轉向內部氣氛的營造:城市就如同一個修道院,能夠製造暈厥的效果。

第三種類型稱為動脈與靜脈。作者認為,哈維對人類身體血液循環理論的發現,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理念的改變。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身體的話,那麼四通八達,暢通無阻的道路就是血液的動脈和靜脈,循環系統成為城市結構中最中心的設計。這種理念強調暢通,迅速和舒適。以此為起點,開始了迄今為止的現代城市設計的模式。這種設計在給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排斥了人的身體對城市的參與和在公共空間的停留,過去的公共空間不存在了,個人主義取代了集體意識,人們的感覺和感受的能力越來越弱,舒適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靈和同情心為代價的。

通過這三種類型的描述,桑內特試圖告訴我們,文化在創建和利用城市空間方面曾經起到過重要的影響,但現在的城市理念卻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們心靈的麻木。由此,桑內特寫肉體與石頭的真實意圖逐漸顯露。他要討伐的是資本主義時代勃起的個人主義。因為個人主義的盛行既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勝利,同時也造成了孤獨,冷漠的流行,個人命運與人群毫不相幹。現代城市建築的空間,正在規訓人們的肉體變得感覺遲鈍,麻木,孤獨地求生存。

這無疑又回到他1974年所寫公共人的衰落的邏輯與意圖中去,不過這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桑內特的一再呼籲,讓更多的人警醒和明白,文化在創建和利用城市空間方面曾經起到過重要的影響,但現在的城市理念卻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們心靈的麻木。人類只有重新回歸身體,回歸感覺,才能真正恢復被現代城市文明所排擠掉的人的身體和文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公共關系。用通俗易懂的話說,就是城市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城市的宜居與安居樂業,同時由己及彼,人們會瞭解別人的感受,產生同情心。在城市的堅硬無法征服的背景下,努力去促成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城市,實現一個有著積極參與的公民的社會,人們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在社會中主動積極地追求自身利益的市民社會。

2011-07-17 來源: 信息時報 作者:張天潘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1-07/17/content_1419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