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決定論和社會文明
地理環境決定論和社會文明
20世紀初西方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傳入我國。最早,最全面的介紹都是梁啟超,研究最有成績的也是梁啟超。
地理環境的作用古書早有記載。周禮考工記說地氣使橘逾淮而北為枳,當楚王說齊人善盜以辱齊使晏嬰時,晏嬰將地氣使橘枳變異演繹為使人格變異以反駁,今民生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使民善盜耶。雖然這只是外交的應對辭令,不必視為學理,但從中也不難窺探春秋時代的人地關系觀念。禮記王制說廣穀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因為天地寒暖燥濕不同,中國和四夷之民的才能,稟性,飲食,器械,衣服也不同。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誌對生活在不同地勢,氣候和資源條件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性格特點和價值觀念作了許多具體而獨特的描述,梁啟超說司馬遷以地理人事兩者合證,其目光如炬。可惜當時的觀察只限於中國主要區域,不可能與域外作比較分析,而後來的地理研究又沈溺於建置沿革的敘述和考證,無心於新的發現和理論探求。戰國騶衍的大九州說極富想像力,卻被譏為迂怪虛妄,甚至利瑪竇傳入的坤輿萬國全圖,乾嘉學者仍視同騶衍談天,目笑存之而已。而歐洲人經過文藝復興,批判神學觀念,發現新大陸,開始以開闊的全球視野和世俗的眼光考察人地關系問題。16世紀法國歷史哲學家博丹就指出地理位置,氣候和土壤對民族性格和命運的影響,強調地理條件對歷史運動的決定作用。18世紀後,孟德斯鳩,黑格爾等終於提出具有系統的理論規模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並迅速傳布各國,產生深運的影響。
西方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以日本為仲介傳入我國的。1898年梁啟超亡命日本時,旅日學者和留日學生譯述之業特盛,新思想如火如荼般輸入,國人如饑似渴般歡迎。1902年,梁啟超發表介紹東西諸大家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文章地理與文明之關系。日本史學家浮田和民作史學通論,介紹並加以己見闡述孟德斯鳩,黑格爾和巴克爾等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梁啟超此文主要是根據此書轉述的。其主要內容是,地理與歷史的關系,一如肉體與精神之關系,有健全的肉體才有活潑的精神,有適宜的地理才有文明的歷史。它把全世界分為高原,平 原,海濱三種地勢類型和寒帶,溫帶,熱帶三種氣候類型,認為高原適於畜牧,行族長政治,不能形成鞏固的國家,無文明可言,平原土地豐饒,始有農業,行封建政治,有鞏固的國體,文明燦然,海濱交通便利,能激發冒險進取之心和嚮往自由之精神。熱帶之人精神昏沈,得衣食太易不思進取,寒帶之人與自然抗爭太劇精神憔悴,得衣食太難不能進取,溫帶有四時變遷,寒暑代謝,茍非勞力則不足以自給,茍能勞力亦必得其報酬,故文明獨起於溫帶。非洲為高原之地,文明不能暢進,亞洲為高原,平原交錯之地,交通不便,各地孤立,無競爭無進步,故弱於歐洲,歐洲為高原平原海濱三者調和適均之地,幅員不廣,聯絡交通易,其地勢和河流分佈便於分立諸國,角起相競,但氣候嚴寒,不能自創文明,唯長於接受亞洲文明播殖之,發揚光大之。此文的最後部份轉述的是浮田和民的觀點,謂亞洲也將像歐洲一樣進步,現在人智日新,地理的不利將不能阻擋亞洲的進步。浮田作為一個東方學者,既接受西方學說又不滿其貶抑亞洲,所以有一番糾偏性的補充。梁啟超也以這般拳拳的東方情懷選用浮田之論歸結本文,而且又繼續撰文盡情暢論。
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地理環境雖然不是社會文明的唯一因素,但是決定性的因素。至今對這種理論的是非仍有許多爭論,但共理論意義和進步意義是可以肯定的。不過,它是西方人原創的理論,浸潤著西方優越論和西方中心說。他們都認為歐洲之所以進步發達,是因為歐洲的地理環境優良,日爾曼民族優秀,亞,非之所以落後,是因為亞,非的地理環境不良。黑格爾說,地中海是世界歷史的中心和心臟,北非的迦太基和埃及文明只是一種過渡狀態,它們的精神屬於亞洲或歐洲世界,西亞的文明通過地中海傳播到北非和南歐而在歐洲發揚光大。大山,高原和大河流域是亞洲的地理和精神特徵,高原遊牧民族沒有發展到真正的歷史,農耕民族閉關自守,沒有分享海洋文明,它們與世界其他部份的關系要由其他民族找尋和研究出來。世界歷史開始於中國和蒙古人,但中國社會長期停滯,至今仍處在世界歷史的局外,終古不變地固定在人類文明的幼年時代,而人類文明經歷了西亞少年時代,希臘世界的青年時代,羅馬國家的壯年時代,進入日爾曼世界已是老年時代,飽滿,成熟,有力量,是世界歷史的終點。鴉片戰爭我們屢遭慘敗,國人幾乎無事不自卑,在迷茫中舉目又有山河之異感,但心目中的國土依然風景不殊,山河錦繡。如今,西方地理環境決定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等接踵而至,無情地刺痛國人的心。如果說我們貧弱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土不良的話,那就永無獨立富強之日了。令人痛心的還有,我們的歷史地理著作汗牛充棟,卻找不到關於地理,氣候對社會影響的學理研究,無法與西方人對話,和他們的偏見抗衡。現在國人覺醒了,開始呼喚研究地理學,開設地理課。有些學者挖掘,整理舊地理學著作,力求找出可以與西方人比肩的研究人地關系的學者和著作。被挖掘出的主要有徐霞客,王士性。梁啟超則高度評價劉繼莊,說他努力於地理學觀念之全部改造,註意於現代所謂文學與人生地理學,探求人與地相互之關系,可謂絕識矣,雖未成書,然共為斯學樹立嶄新的觀念,視現代歐美學者蓋未遑多讓。梁啟超發表《地理與文明之關系》的前後,還發表了中國史敘論,亞洲地理大勢論,中國地理大勢論和歐洲地理大勢論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演繹東西諸大家的理論,仔細分析比較亞,歐,非三大洲(還包含美洲,澳洲)的地理和它們與社會文明的關系,也批判了西方偏見。他說中國有溫寒熱之三帶,有絕高之山,有絕長之路,有絕廣之平原,有絕多之海岸,有絕大之沙漠,宜於耕,宜於牧,宜於虞,宜於漁,宜於工,宜於商,凡地理上之要件與特質,我中國無不有之,中國地理的缺點是江河多為西東流向,江河將國土阻隔成若幹不同氣候的區域,聯結甚難,常形成南北分峙,因為西北,西南的大山障礙,中國文明不能與印度文明,西亞文明交流。中國是一個由天然地勢造成的大一統國家,中國所以遜於泰西者在此,中國所以優於泰西者亦在此。文明發展的途徑是由小而大,由易而難。歐洲的地勢淺小而易用,其文明始於希臘,進而羅馬,西班牙,葡萄牙,繼而由南而北,經法,英,德而俄,大而難者發展滯後。中國宏深而難測,偉大而難用,其發達還有待未來。他對這個富強昌盛的未來充滿信心。在發表上述地理環境問題文章的同時,他又發表了許多宣傳新民的文章。他的環境論和新民說互為表裏,期待以環境論國民性的根基,通過新民的途徑淬厲和採補國民性之不足,以創造輝煌的未來。
西方地理環境決定論傳入我國已經一個世紀了。在這個世紀裏,每一次理理論論爭都繞不過地理環境這個話題,從1930年代延續至今的中國社會長期停滯問題,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以及1980年代的藍色文明與黃色文明之爭。在論爭中,西方地理環境決定論,時或仍被引用,其衍生狀態仍在流布,我們仍時時感覺到它的影響。當然,今人之論已非梁啟超當年之論可比。他當年的傳播多模糊影響籠統之談,然而,正如他自己說的,以當年思想界之閉塞萎靡,非用此種鹵莽疏闊手段,不能烈山澤以辟新局。歷史地看,是這樣的。
轉自,炎黃文化研究會
標題為編者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