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史視野中的人性

 

自然史視野中的人性



作者,陳蓉霞 中華讀書報


人通常自詡為萬物之靈,從而忽略了自己的動物性。在某種意義上,人文學者更不願意強調這種動物性,因為生怕把高貴的人性還原或貶低為獸性。但事實上,人類不僅有文明史,更有自然史。與後者的漫長相比,前者只是彈指一揮間。近讀盛裝猿,其副標題就是人類的自然史,著重挖掘人類的獸性,讀後令人玩味再三。


食性


民以食為天。人類到底該吃啥,這本來不是問題,但近來卻眾說紛紜。比如,保健養生專家竭力推薦吃素食,甚至生食,據說不僅杜絕百病,更兼有環保意義。不過就人類的解剖結構所能提供的證據來看,人類是雜食動物,以素為主,適當搭配葷食。而且人類吃熟食,這一點至關重要。一般來說,草食動物把大量時間用於進食,正如本書所說,猩猩每天需要花5個小時咀嚼食物;大象每天有16個小時用來進食;塵蟎每時每刻都在吃皮屑。人類盡管也吃大量草食,但卻無須時刻進食,從而省下大量時間用於文明的創造,這是因為人類吃熟食的緣故。煮熟後的植物,不僅營養利用率更高,而且還去除了某些毒性,眾所周知,不少豆類植物生吃有毒。吃易於嚼爛和消化的食物,也減輕了我們牙齒和腸道的負擔,於是,人類的上下頜變得小巧,從而為大腦的生長提供更多的空間;人類的腹部也變小了,或許減輕了人類直立行走的負擔。如此說來,若是盲目聽從某些養生專家的建議,大量生吃蔬菜,走返祖道路,但返回的祖先卻不是人類的直系親屬,而是旁系親屬,亦即類人猿。


說到吃,就得說到味道,味道由舌頭品嘗。我們能夠品嘗到的味道有酸甜苦鹹,還有鮮味。辣是對舌頭的刺激,不是一種單獨的味道,難怪英語用hot來形容辣。人類之所以能夠品嘗到這些味道,全拜自然選擇所賜。苦味只存在於植物中,其實是植物的一種自我保護策略,即通過合成苦味的毒素(生物堿)來抵抗草食動物的啃咬。所有動物(包括人類兒童)都天生拒絕苦味,不過只有人類後天學會食用甚至享受苦味植物,如咖啡,苦瓜等。更妙的是,人類還利用植物合成的生物堿來治病,草藥在各個文明中普遍存在,源於神農嘗百草而代代相傳的中藥更是無與倫比。甜味是食物中能量的象徵,因此許多動物都生來喜甜。但本書卻提到,獅子,老虎和貓等食肉動物不能辨別甜味,這是因為,甜味主要存在於植物當中,而它們不吃植物,因而無須辨別甜味。至於鹹味,我們都需要鹽來調節體液;酸味則可提醒舌頭註意,不要讓身體器官受到腐蝕;而鮮味則表示存在寶貴的蛋白質。


可見自然界本無色無味無聲,也許佛家所謂色即是空說得沒錯。正是機體的感官與大腦合作,聯手打造了一個色香味俱全的幻象,只要這套幻象對動物生存有利,自然選擇就會令它益趨精緻。這本是人類的福分,但利用不當,福也能生禍。比如,甜,鹹及油在自然界本來都是稀缺性的存在,因而大多數人的天性都喜愛這些味道。但如今不僅食物綽綽有餘,而且商家還利用人類古老的本性,大量炮製僅滿足口腹之欲的垃圾食品,導致肥胖癥等疾病成為文明社會揮之不去的陰影。


感官


本書還以相當篇幅介紹人類的其他幾種感覺。比如嗅覺,相比於動物,人類的嗅覺大大退化,這應該與人類立行走有關,我們不可能再像狗那樣貼近地面去搜尋種種氣味。但若論資排輩,嗅覺堪稱元老,在大腦發出的條神經中,嗅神經位居第一。尤其在擇偶這樣的活動中,嗅覺往往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回想一下辛曉琪在味道所唱的歌詞,想念你的外套和手指淡淡的煙草味道,原來喚起美好愛情的正是彌漫在日常生活中戀人所散發種熟悉而又親切的味道(或氣味)。不過作者特別提到,花香為什麼如此吸引人,卻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情。畢竟這種沁人心扉的味道起初源於吸引昆蟲前來傳粉,但對於人類似乎沒有直接好處。筆者推測,或許其理與人類從賞花中所獲得的美感同出一轍,因為開花結果是一個經驗事實,而果實卻能充饑,因而花朵成為人的寵愛。


有些感覺與五官無關,以至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比如觸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表明,與撫摸有關的觸覺對於動物的正常發育極其關鍵。若動物在幼年期得不到足夠的觸摸,就容易出現情緒障礙,表現為緊張不安,焦慮抑鬱。人類作為一種情感高度發達的動物,更是如此。還有一種感覺,看似抽象但恰如天羅地網,那就是時間感。或許在生活中我們早已習慣通過天體,時鐘等外在標誌來測算時間,但事實上,我們還有一個內部時鐘,位於大腦深處的基底核和右頂葉皮層。而人類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還有長期的時間觀,即對於未來的意識。但由此付出的代價卻是,沒有遠慮,必有近憂,難怪聖經會如此勸告人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適應性


智人本質上是一種熱帶動物,人類的起源地即在非洲熱帶森林當中,但人類的足跡幾乎遍佈全球。正如作者強調的,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在很多方面與人類相似,但它們卻從未離開過溫暖的森林。隨著森林的日趨消失,黑猩猩的命運也岌岌可危。然而人類卻從來不會坐以待斃。當缺乏皮毛禦寒的人類來到靠近極地的寒帶,或者上到海拔5千米,氧氣含量嚴重不足的世界屋脊時,又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過去我們似乎更多看到的是,人如何依靠智力來改變自然環境,但本書卻列舉大量事實表明,正是自然選擇導致人的生理特點發生相應的改變,從而適應各種非同尋常的自然環境。比如,達爾文曾發現,靠近南極洲的火地島人,幾乎赤身裸體,卻未被凍死,這就是達爾文心目中的野蠻人。但事實上,這正好印證了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俚語。原來這些土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極其旺盛,套用中醫的術語來說,就是陽氣格外旺盛吧。


最後再來說性。不同於其他哺乳動物,人類沒有發情期,這就意味著,人類隨時可以做愛,因此,性交與生育不存在必然的聯系。若是如此,頻繁地性交意義何在。意義就在於,性交有助於強化配對結合的關系,而兩性之間穩固牢靠的關系更有助於後代的撫育和培養。人更為清楚地意識到,夫妻間的做愛更多是為了娛樂以及增進雙方的情感,而不是為了生育。很多哺乳動物的雌性和雄性僅在繁殖期才相互牽手,之後便各奔東西。然而人類男女卻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但要實際做到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卻依賴於催產素的分泌,而人類的性交過程就會分泌這種催產素。這就是說,催產素有益於平淡生活中親密關系的維持。


作者在書中向我們娓娓道來許多有關人類自然史的知識。自從達爾文以來,我們再也無須諱言人性源於獸性這樣的命題。既然如此,細細剖析人性深處的獸性,恐怕是全面瞭解人性的必備功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