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者的名義
第一次讀到孫思邈這個名字,是在初一的歷史課本上。直至今日,我依然記得書中對他的充滿氣勢的描述——藥王孫思邈。隋唐的歷史固然煙波浩繁,但即使再多的王侯將相灰飛煙滅,無尋蹤影,歷史仍舊會有孫思邈的一席之地,因為,他有著精湛的醫術,更有著普濟眾生的慈悲,他以一種博大寬廣的愛,救蒼生於病痛。
孫思邈於一千三百多年前寫就的大醫精誠,一直被後世醫家奉為圭臬,而我每讀一遍這篇文章,對藥王的敬意便多添一分。我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一代醫家,大醫精誠又究竟能給處於物欲縱流的社會的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我查閱了關於孫思邈生平的種種記載,試圖從歷史的只鱗片羽中拼貼出答案。
(一)
資料記載道,孫思邈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正因為幼時的這段艱難貧病的經歷,使得孫思邈在成為醫者之後,更能從病人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世俗中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的分界,在他的眼中,已經完全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一句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足見其胸襟的寬廣與坦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孫思邈的世界裏,不僅僅是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種美好而珍貴的存在。所以,他提出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這種佛家思想的滲透,更令孫思邈的醫學境界升華到一個普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自然,並非所有的醫者都必須經歷久病成良醫這一途徑方能頓悟行醫之道,然而,所有醫者必須打破心中設立的層層界限,重重包裹,這樣,才能讓那些備受疾患折磨的生命走進我們的心中,才能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給與他們最真摯,最貼切的關愛。
我們最需要的,是心中有愛,心存慈悲。
(二)
根據孫思邈生平記載,他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主流,而孫思邈博采眾長,並且對道家的思想有著極其深刻的研究,所以,他的醫學著作,就掙脫了單純的對疾病治療的闡述,而上升為一種思想的貫穿與融通。在大醫精誠中,孫思邈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那是一派恢宏的視野,儒家的忠恕,道家的散淡,佛家的慈悲,三者交相輝映,蔚然成一片神聖的景象。
當今世界,快速的生活節奏擾亂了人們的心緒,真正能夠靜下心來研究學問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在這個充斥著速食文化的時代,我們的追求停留在票子,房子,車子上,我們對比爾的崇拜遠勝於保爾。長此以往,文明將無可避免地隕落。那將是一場極其悲哀的人類尊嚴的淪喪。
我們需要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一種脫離低俗的純粹的思想境界。一個醫者,只有把自己從粗俗和貪婪中拯救出來,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者,才能夠拯救遭受痛苦的人們。一個醫者的自我救贖,須以文化為基礎,以潛心領悟為前提,唯及如此,方能悟得行醫救人之道。這是大醫精誠所傳遞的另一重思想。
(三)
同時,由於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性,對職業技術的要求便更為嚴格。孫思邈將這一標準以一個字概括——精。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所以,醫生必須有著精準的診斷,根據疾病的本質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倘若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即為殆。
對於一名醫者而言,單單的存有一顆博愛仁慈之心,是遠遠不夠的。倘若沒有一身過硬的技術本領,在面對著患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除了帶給我們尷尬和恥辱外,更夾雜著病人及其親屬的懷疑與不安。所謂庸醫殺人不用刀,一個醫術低微的醫生,往往會給病人及其家庭帶來無可估量的傷痛。屢屢發生的醫療事故,更是社會惡劣的醫患關系的最直接的導火索。
故而,精湛的醫術,是醫者尊嚴的保障之一。更是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
其實,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孫思邈就已在大醫精誠中這樣告誡我們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長者的聲音是這樣的蒼茫遼遠,帶著一種振聾發聵的警醒。
(四)
孫思邈是一個傳奇,一個醫者的傳奇。
舊唐書.孫思邈傳中記載,孫思邈歷經隋唐,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
按理說,對君主的徵召一次次的推辭似乎有些不識好歹,但是,他是孫思邈,不屬於如何一位君主,更永遠都不會與宮廷的爭鬥,權臣的傾軋有絲毫的牽連。他只是那個行走於山川邱澤中,一邊行醫,一邊采藥的孫思邈,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
太白,終南記錄著他的足跡,太行,峨眉銘刻著他的赤誠。
而那座更名為藥王山的五臺山,至今香火不絕。
孫思邈就這樣流芳百世——以一個醫者的名義。
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