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城市建設啟示錄

 


保留歷史文化的精華


西歐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從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興盛,到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文學,藝術的繁榮,對西歐各國的建築乃至城市的建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至今西歐各國仍保存著大量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是西歐各國歷史的縮影和文化的精華。對此,西歐各國政府和廣大人民倍加珍視和愛護,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並成為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千千萬萬的世界各地遊客。如在法國巴黎舊城區,完全看不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基本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多層建築。巴黎市政府規定,要拆除,重建舊城區的任何建築物必須經市政府專門機構審查,批準,並設定嚴格的審批程式。如確因安全,抗震等原因需要拆除重建的,重建後建築物臨街的兩個立面必須與原建築物完全相同,也就是說要完全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因而人們感嘆在巴黎要新建一幢房屋容易,要拆除一幢房屋才是最難最難的。又如,被譽為風車王國的荷蘭,風車曾是農田灌溉的主要工具,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力灌溉已完全取代了風車,但風車作為傳統文化乃至國家的象徵卻被很好地保護下來。再如,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大街上,既有汽車,輕軌,有軌電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風馳電掣,又有古典式的馬車在悠閑漫步,別有一番風味。義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等城市,也都非常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風貌。



西歐各國尊重,保護傳統文化,並不是因循守舊,停滯不前,而是建立在發展的基礎上的。巴黎新城區櫛次鱗比的現代化大廈,完善的立體交通網絡,也使人感受到這座古典,浪漫的城市煥發出的無限生機和活力。


保護自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西歐,各國政府和人民具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各國高速公路兩側的綠化很自然,仿佛天成,沒有什麼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跡。高速公路兩側的別墅式農舍,村莊也是依山就勢而建,註重保持原有地貌,三三兩兩,隨意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處處都似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城市的規劃建設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西歐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源地,以人為本的理念源遠流長,包羅萬象。體現在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上,就是充分照顧和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法蘭克福,幕尼黑等許多城市都設有商業步行街。在城市主要道路的兩側,相隔不遠即有固定式木椅供人們休憩。倫敦,巴黎等城市的街道合理布設著自動收費,沖洗的公廁,使用起來十分方便,衛生。西歐各國還十分重視照顧弱勢群體,特別是殘疾人的需要。各個城市的道路,商店,酒店等公共場所,都設有殘疾人無障礙通道,一些城市道路人行道上設有盲人專用通道,橫穿馬路的人行地道也設有殘疾人專用升降電梯。甚至在倫敦的出租小汽車上都備有輪椅上下車輔助裝置。一些臨街的建築工程,安全圍護措施非常到位,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無不體現著對人的尊重,關愛,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著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文明程度。


城鄉界線分明,各具特色


西歐各國早已完成工業化進程,城市和鄉村在經濟上已不存在明顯的差別,但在城市和鄉村的規劃建設上,城鄉的界線是很分明的。城市就是城市,農村就是農村,並不像我們常說的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在西歐各國,城市化程度高,農村人口少,城市和鄉村的社會經濟功能不同,其物質表現形態也就不同。城市是密集的,繁華的,喧鬧的,那裏有森林般的建築,蛛網般的道路,穿梭的人流,車流。而鄉村則是鬆散的,寧靜的,休閑的,那裏有精緻的別墅,綠地,花園和毫無遮擋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兩者絕不雷同,但又相互不可替代。


西歐各國在城市發展及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有:


一是沒有解決好停車的問題。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義大利羅馬,都只能利用街道兩旁停放汽車,堵車現象也比較普遍。


二是部分城市的秩序和環境衛生也比較差,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義大利的羅馬等城市。


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


一,住宅建設要與我們當前的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


要講求經濟實用,克服盲目追求過大規模,自成體系,外表豪華的傾向,但質量水準要提高。


當前,我國的住宅產業正處於一個較快發展時期,廣東近年每年竣工的商品住宅就有2000多萬平方米。


從目前的情況和借鑒西歐各國的現狀,有如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一是我們新建樓盤的規模都很大,而且在不斷互相攀比。規模過大,就必須要自成體系,各種設施都得有,開發,管理成本和難度都增加。


二是追求外墻和大堂高檔裝修和高檔次的綠化等,使住宅成本大大增加,房價過高。使住房的有效需求難以形成,造成一邊是大量住房空置,一邊是部分市民居住仍比較困難的矛盾局面。


三是追求高檔次的綠化,名花名樹,假山假河等等。既增加了建造成本,又增加了管理成本,很多市民都說,現在的住房,買得起也住不起,就是說入住後管理費很高,承受不了。


四是在建築風格上,傳統的少,洋化的多。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市民的收入還比較低,住宅的建設和發展應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是值得我們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認真思考的問題。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住宅建設的質量不高,在外表豪華的後面存在大量的質量通病,開發商,建築商在這方面並不捨得花投資和精力。西歐各國房屋建築質量很好,一些幾十年,上百年,幾百年的建築仍完好無損,繼續可以使用。


二,在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中,要高度重視保持和形成民族的,地域的特色


西歐各國建築形成了歐陸風格,但各國還是各有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歐各國城市建設的經驗充分證明瞭這一真理。我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而燦爛的建築文化,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嶺南的騎樓,都具有濃鬱民族,地域特色,為世界同行所矚目。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資訊化的進程。城市的數量,規模在不斷增大,還有許多城市面臨著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很好借鑒西歐各國好的做法,尊重和珍惜民族文化遺產,特別做好古建築和地方民居的保護,並有所創新,有所發展,保持和形成民族的,地域的特色。


三,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環境保護


西歐各國優美的城鄉環境令人贊嘆,但其優美的環境並非完全天賜,這是各國政府和人民總結經驗教訓,多年來不斷治理和保護的結果。如流經倫敦的泰晤士河,在19世紀初工業化浪潮中,由於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汙水排放,至1850年河裏的水生生物基本絕跡。經過25年的努力治理,收效顯著。至19世紀80年代,河流水質已恢復到17世紀原貌,達到飲用水標準,成為一條清澈的都市河流,100多種魚類重返泰晤士河。西歐其他國家也都有過類似先汙染,後治理的歷史。因此,我們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應借鑒西歐的經驗教訓,堅持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環境保護並重,堅持預防為主,防治並舉的方針,不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


四,在城市化進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建設與村鎮建設的關系


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城市又像農村,農村又像城市,這是一位專家考察某城市後的感嘆。由此使我們反思前幾年提出的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等提法的科學性。西歐作為工業文明的發源地,在城市化進程中,根據城市,農村不同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環境功能,使城市建設與村鎮建設分工明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這是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