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鄉村音樂裏的美國夢

 


鄉村音樂,顧名思義,就是指在鄉村中廣為流傳的民族音樂。但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如今只要一提起鄉村音樂,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則是美國鄉村音樂。這固然是有美國鄉村音樂特別好聽的一面,但與此同時也說明瞭美國流行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強勢地位。



美國鄉村音樂源於阿馬拉契亞山區村民的創造,這些山野村民基本上與世隔絕,沒有受到美國大部分工業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浪潮沖擊,因此在文化上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並於繼承祖先蘇格蘭,英格蘭,愛爾蘭及凱爾特族特有的民歌韻味基礎上,創造了美國鄉村音樂這樣一種盛行幾十年的音樂形式。美國鄉村音樂和所有的民歌一樣,流暢,質樸,大都以白描的方式直抒胸臆,歌曲主題則以愛情,家庭,收成,鄉村生活,自然風光,以及對地區的榮耀感為主,而與其它地區民歌相比更體現美國特色的,則是美國鄉村音樂裏還涵蓋了美國牛仔式幽默和對上帝的虔誠。

  


第一張鄉村音樂唱片薩利古丁於1922年問世,是由小提琴手埃克羅伯遜錄制的。西納西州納什維爾的一家廣播電臺於1925年開始,每週一次現場轉播鄉村音樂實況演出,這個節目後來也發展成了著名的鄉村大劇院(Grand Ole Opry)節目,而納什維爾也由此成為美國鄉村音樂的唱片錄制中心。鄉村音樂最早使用吉它,班卓琴和小提琴等樂器進行演奏,只乎只流行於美國南部鄉村,尤其是山區地區。隨著美國社會由鄉村逐步轉達向城市,由農業和手工業轉向工業甚至後工業時代,鄉村音樂的形式也逐之產生變化。尤其是隨著二戰以後,樂器技術的不斷發展,及至六,七十年代搖滾樂的蔚為主流,美國鄉村音樂樂手也漸漸開始嘗試在鄉村音樂裏使用電子擴音設備,鄉村音樂也因此變得更具現代感,音樂的表現形式也更為豐富,更適合大眾口味。

  


鄉村音樂在美國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雖然和其它任何音樂形式一樣,它也經歷過一定的銷量起伏,但在整個美國現代音樂產業上,至今為止,鄉村音樂都是一個常勝不衰的品種。它或許沒有古典音樂那樣源遠流長,像爵士音樂那樣遠銷歐洲,像藍調音樂那樣不斷被融合,被發展,更沒有像搖滾樂那樣影響力波及全球,並慢慢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美國鄉村音樂就是美國鄉村音樂,從它誕生的那天起一直到今天,雖然它也經歷著一定的技術之發展,風格之演變,但卻依然保持著它誕生起那天所擁有的原味。

  


鄉村音樂在美國的主要受眾,就是美國南部和西部鄉村的白人,他們的職業通常是農民或藍領,他們的政治傾向也更偏向保守。而隨著美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拓展,城市化進程迅猛的發展,以及城市與鄉村文化交流的日益順暢,原來閉塞於鄉村的美國鄉村音樂,也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進城尋找美國夢的同時,被不斷帶入了大城市,其影響力也波及到了城市。再加上美國唱片工業的高商業化程度,也讓美國鄉村音樂的推廣和銷售極其順暢,並漸漸形成一個相當龐大且相對忠實的聽眾群體。這也是多年來美國鄉村音樂長盛不衰的原因,要不然也很難解釋,為什麼當流行音樂都已經進入電子和數字時代時,為什麼公告牌還依然會為鄉村音樂留下一個獨立的榜單。

  


和其它許多音樂形式一樣,鄉村音樂在其發展的漫漫歲月中,也經歷了許多的變化。但由於大部分鄉村樂迷在文化上的保守,也使得鄉村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並不像布魯斯和爵士樂等音樂一樣,常常依靠曲風的不斷革新而發展。這一方面是由於美國鄉村音樂這種形式最大的魅力,或者說主要的辨識度,就是一個歌手的嗓音魅力,而不是器樂上的豐富變化。二者美國鄉村音樂同樣依靠一些美國南部或西部鄉村特有的民俗俚語,地區文化和生活方式,來作為音樂的核心,並讓受眾從中找到一種故鄉的認同感,也可以說大部分美國人喜歡聽鄉村音樂,喜歡的就是它的那股子糙味,鄉土味,而音樂形式的更新,很容易就會將這種美國鄉村音樂精神改變得面目全非,從而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而這也正是為什麼時至今日,美國流行音樂產業,能夠將它旗下的遠到爵士,藍調,中到搖滾,民謠,近到電子,嘻哈成功推廣到全球,卻依然甚至不能將美國鄉村音樂推銷至在文化上一脈相承的歐洲大陸,尤其是英倫地區的原因。也就是說,歌聲就是美國鄉村音樂的形式,而文化才是美國鄉村音樂的精神。

  


在市場穩定,行銷得力的情況下,美國鄉村音樂也在不同的時代湧現了一代又一代的超級巨星。比如Hank Williams,Johnny Cash,Willie Nelsin,Dolly Parton,Alan Jackson,以及因為一曲鄉路帶我回家在我國具有極高知名度,並被認為是鄉村音樂代名詞的John Denver,或者九十年代美國鄉村音樂的超級巨星Garth Brooks。不過,雖然從Hank Williams到Garth Brooks,美國鄉村音樂在口味上,也有一些由輕到重的小改變,尤其是上世紀末一些搖滾元素的加入,更讓美國鄉村音樂帶上了點城市味道,但由於這些新一代的鄉村明星身上,同樣繼承著美國鄉村音樂的文化血脈,因此美國鄉村音樂即使被插上了電,被搖起了滾,但這些少量的變化,卻依然改變不了美國鄉村音樂的傳統。



進入新世紀,美國流行樂壇的爭奪日益激烈,而與此同時,美國流行音樂在國際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更承擔著擔負起全球流行音樂風向標的作用。在這個時代,當代藍調,嘻哈,Urban,跨界等音樂形式,走馬觀花般的成為主流和時尚。而隨著音樂曲風的日益融合,元素拼貼的日益泛濫,也讓許多歌迷在被混搭音樂搞得頭昏腦漲的時候,突然有種想回歸純粹和原始的沖動。而這也正是近幾年美國鄉村流行音樂回潮,重新成為時尚的一種樂壇大環境的刺激。要知道美國鄉村音樂,對於美國人來講,也是最接近原生態的一種音樂,是美國人最後的一片音樂樂土。

  


與此同時,隨著911事件的發生,尤其是2009年受到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美國人在精神上也於厭倦奢華,靡爛的生活方式的同時,愈發想要追求像美國鄉村音樂那種自然,質樸的氛圍和意境。當說唱樂已經不能擔當美國新聞聯播重任的時候,當藍調與嘻哈精神已經和工業與技術為伍時,美國鄉村音樂裏那種清新,原始的文化氣息,也因為與美國當代人的精神追求不徑吻合,而很容易就打動了美國歌迷的耳朵。畢竟音樂從來不僅僅只是一種單一的音樂形式,而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時代精神氛圍的反映。

  


在這個意義上來講,Taylor Swift在2009年的突然飆紅,不僅不意外,甚至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在Taylor Swift身上,不僅擁有許多美國鄉村音樂前輩有的優秀氣質,如唱功出色,音樂底蘊深厚等等,而她漂亮的臉蛋,則又讓她在商業運作上占盡了便宜。最重要的,其實還是Taylor Swift身上展現出的一種陽光般的朝氣,在融合了少量的搖滾等多元元素,從而讓她的鄉村音樂作品變得更好聽,更富現代氣息的同時,她更在音樂裏給人描繪出一種童言無忌的簡單,開朗,沒有半點的矯揉造作,也讓人們可以從中回味到青春獨有的浪漫,幹凈和簡單味道。而這恰恰正是深受金融危機之苦的美國人,最想要回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