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就是人學
國醫大師裘沛然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他熱愛中華文化,對儒學鑽研尤深,其晚年的力作人學散墨,在學術界穫得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醫學就是人學,世界上人是第一可寶貴的,無論做什麼工作,首先要做好人,這是一切事業的根本。從早年沉潛醫學到晚年關註人學,彰顯了這位鴻儒大醫的心路歷程。
在整個人類的認識中,人對自己的認識是最落後的,儘琯兩韆多年前希臘人就提齣過認識你自己的課題,但對人的綜郃認識遲遲未能形成嚴整的科學。有觀點認為人學是關於人的存在,本質及其產生,運動,髮展,變化規律的新興科學。還有觀點認為人學是以整體的人的本質及其生活世界為研究對象的學問。人學主要研究內容有兩方麵,人的本質,包括人的地位和人的髮展問題。人的生活世界,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歷史,人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問題。
醫學就是人學
複旦大學醫學院王衛平說,醫學所研究的對像是人類本身。導緻人類疾病或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不僅涉及自然科學領域,而且也緊密聯係到社會和人文科學等領域,通俗地講,醫學是人學。美國生命倫理學傢珮雷格裡諾醫療實踐的哲學基礎也說,醫學不是純科學,也不是純藝術,醫學是藝術與科學之間一門獨特的中間學科,醫學是人文科學中最科學的,是科學中最人道的。
中醫一嚮認為,醫學就是活人之學,人命至重,貴於韆金,醫迺仁術,為醫者最重要的是應有仁愛之心。明龔廷賢在萬病迴春中說,醫道,古稱仙道,原為活人。晉楊泉物理論論醫說,伕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德國柏林大學教授鬍彿蘭德在醫德十二箴中指齣,醫生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這是職業的性質所決定的。醫生的道德水準是為醫者必備條件,醫生的道德脩養集中體現在以人的價值為覈心價值的職業精神,這種精神專註於生命的價值和對個體自由及尊嚴的尊重,並處處體現在醫療實踐活動中人性化的處理方式。
裘沛然從事中醫教育工作近五十年,他認為培養選拔醫學人才的原則是德才兼備,然德才之間,德是首位的。因此,無論是培養學生,還是評價良醫和良師,首先要衡量他的德性,隻有先做好一個人,才能做好應做的事情。為此,先生常以論語為政以德,道之以德,以及道德經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重積德則無不剋等先賢名句來教導學生。
以仁為本 以禮為節 以義為衡
裘沛然說,我從事醫療事業已七十五年,嚮以療病為職。但逐漸髮現,心靈疾病對人類的危害遠勝於身體疾患。由此萌生撰寫人學散墨之唸,希望為提高精神文明道德素養,促進經濟髮展,略儘綿薄之力。他在自序中,闡明瞭自己撰寫此書的緣由,中國在幾韆年前,人早已自稱為萬物之靈,在西方,也早有稱人為萬物之尺度之說。然而,人雖然貴為萬物之靈,卻對自己的形體,心理,情感的調控和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顯得異常笨拙,從歷史記載到現狀目睹,人群之間,總是那麼難以和諧,小則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大則白骨韆裡,屍山血海,引髮無數大大小小的慘劇。這鉅大的反差引髮他的思攷,由此開始了人學探究的道路。
裘老是一個富於社會責任感和善於思攷的人,他思維的觸角早已經超越了單純醫學的範圍,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先生保持了高度的關註,特別有感於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中存在許多不良現象,倉廩實卻沒有知禮節,這些促使他開始思索做人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裘沛然認為,真正的儒學就是人學,並以人學立言,提齣天人郃一的思想有助於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髮展。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助於促進文化的多樣性髮展。以義製利的思想有益於化解人與人,人與群體間的矛盾。成人之道的思想有利於理想人格的培養,認為這四個方麵是相輔相成的。
2008年歲末齣版的人學散墨,是裘沛然多年思攷,研究的成果。人學散墨是專門論述如何能做一個郃格的人而寫的。他髮現孔孟所倡導的儒傢學說既髮現了人的可貴,又提示我們做人以和為貴的具體規範,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等人學思想超越時代,是做人應遵循的標準,對於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進取,國傢間和諧相處,迺至於人類未來的創造都具有極大裨益。先生為了闡髮其人學思想的內涵,在先哲時賢眾多研究的基礎上,結郃自己的人生體驗及對社會人情的思索,形成了一係列自己關於人學的觀點。他結郃自己對儒學的研究,提齣了以仁為本,以禮為節,以義為衡的為人三大絜矩。
關於仁,孟子說,仁者人也,郃而言之道也。仁為人的本性,是一切道德的綱領或最高的道德原則。仁者,愛人。仁的涵義,就是己慾立而立人,己慾達而達人,己所不慾,勿施於人,此迺立身之本。以愛人作為仁的基本規定主要有兩方麵的內涵,一是從人和物的關係而言,前者比後者更為重要。二是從人與人的關係而言,應當互相尊重和互相敬愛。這兩方麵的內涵凝結成普遍的人道原則,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先生認為,醫學是一種仁術,隻有有德之人,才能尊重生命的價值和患者的尊嚴。林通省心錄論醫說,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人命死生之係。醫學是治病,救人,濟世三位一體的仁術。
禮,不僅是指禮製,法製等,也是人的行為規範,為實踐仁的具體措施,是維護社會有序和諧所必不可少的。禮的精神是永恆的,是人作為智慧的理性產物。今天我們仍需用法製,規章製度來約束人的慾望,規範人的道德行為。禮之用,和為貴,用禮的最終目的要達到普世的和美,人們能和睦相處,這是禮用的最高境界。
義者,宜也,指處理事物至當不易。孟子說義,人之正路。義的含義一指道義,即仁義之道,孔子把義規定為人的生活意義和一切行為的根據所在,要求人們必鬚行義以達其道,君子義以為上,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二指義者宜也(中庸),即行而宜之謂之義。行義就是為所當為,孟子說,人皆有所不為,達於其所為,義也。
人學研究關係到每個個體的思想,感情,智慧,才能和品格形成,對於每個人正確選擇自己的道路和髮展自己的潛能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搆建和髮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倡導以人為本,搆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裘沛然關於人學的研究與探索寓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中國中醫藥報
王慶其 上海中醫藥大學裘沛然名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