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信仰中的經濟倫理

 


伊斯蘭信仰是穆斯林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其價值觀的基礎。伊斯蘭要求穆斯林自食其力,有尊嚴地生活


在伊斯蘭的價值系統中,義和利是統一的,對于穆斯林而言沒有義利對立的困擾和二者之間非此即彼的選擇。爲後世幸福而履行的五功,即念,禮,齋, 課,朝,是善行,義舉。同樣,爲今世利益而進行的勞作,奮鬥,生産,經營……也是善行,義舉。義利統一,不恥於言利,不恥於求利。而且,生産實踐,經營活動,其意義之大,價值之高,可與爲主道而奮鬥相提並論,同日而語。


先知穆罕默德號召穆斯林,當你們經營今世時猶如永生不死。當你們想到後世時就像明日就死。今世是來世的農場。要求不斷勞作,努力耕耘,享受果實。他還說,誰合法地尋求今世,正直而不乞討人,爲自己的家人生産,愛護同伴,將來他相會真主,面容潔白,如十四夜的滿月。主張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勤勞致富,反對好逸惡勞,依賴別人。


穆聖時代,有人給穆聖講述一個人如何如何的虔誠。說到,我們在一個月當中出外多次,他這個人對於禮拜,封齋從未間斷片刻。依我們看來,除了先知以外,沒有比他再有教門的啦。穆聖追問道,那麼,誰供他生活呢。那些人異口同聲的說道,我們大家。穆聖則說道,其實,你們大家比他更有教門。然後,又說道,任何人的生活,沒有比他自己靠雙手勞動來維持更好的了。


中世紀著名的伊斯蘭教義學家安薩裏在聖學複蘇一書中說道,先知的一切聖門弟子不是經商於海陸,便是勞作於棗樹園裏,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而不應仿效那些背離穆聖的道路的人。這些人整天整天坐在清真寺裏,兩眼瞪著他人的手,期待著施捨。其實,那些努力生産,自力更生的人,才會得到主的寬恕和獎勵。旨在強調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伊斯蘭尊重誠實的商人



伊斯蘭認爲,商業是各種産業之間的橋梁,它促進流通,豐富商品,活躍市場,引導消費,刺激生産,功不可沒。因此,伊斯蘭充分肯定商業的價值,認爲商業是真主最喜愛的産業之一,把遠行經商行爲稱之爲尋求真主的恩惠


穆聖對商人十分敬重,說,商人猶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賴的奴僕。誠實可靠的商人在複活日將與列聖,正義者和烈士同在。



伊斯蘭教把忠實可靠的商人置於殉教者的地位,並不足奇,因爲,爲主道而奮鬥,並不僅僅局限於浴血奮戰的沙場,在經濟領域也同樣可以爲主道而戰。懷著一種崇高的目的,通過合法的管道經營賺錢,然後既用來養家糊口,又爲公益事業費用,爲主道費用,其意義非常之大。



伊斯蘭商業道德規範的核心是公平交易




(1)互利互惠,反對損人利己


違背互惠原則從本質上講就違背等價交換規律,因而也就違背了伊斯蘭的公平原則,從而受到譴責甚至禁止。穆聖說,真主使群衆互惠互利。


(2)公平交易,反對投機


伊斯蘭教嚴禁投機,斯詐,假冒和稱量不公等非法行爲。《古蘭經》指出,可悲啊!稱量不公的人們,當他們從別人稱量進來的時候,他們稱量得很充足, 當他們量給別人或稱給別人的時候他們不稱足不量足。(83,1)


我的宗族啊!你們應當使用充足的鬥和公平的稱,你們不要克扣他人應得的財物(11,85)


穆聖要求穆斯林做誠實的商人,而不要做奸商,警告不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投機取巧,坑害他人,說,後世之日,招搖撞騙的奸商同暴君惡霸複活在一 起。忠實利人的義商,同聖賢烈士複活在一起。


穆聖曾經視察市場,遇見一個糧食商,問清價格後,將手插進糧袋,拿出來一看都是濕的,於是問這是怎麼回事。商人說,雨淋濕的。穆聖說。怎麼不把濕的放到上面讓人看見呢。投機取巧的人,不是我的教民。



(3)公平競爭,反對壟斷。


古蘭經指出,窯藏金銀,而不用於主道者,你應當以痛苦的刑罰向他們報喜。(9,34)


穆聖說,誰囤積四十天,他便和安拉脫離了關系了。壟斷是非理行爲,只有小人才幹這種勾當。


在市場和經濟規律的背後隱含著穆斯林所特有的商業道德規範,行爲準則和價值觀,這是真正的看不見的臂膀,這是維護市場秩序和經濟倫理的最根本最強大最持久的力量。

(4)憑約守信,反對爽約。


伊斯蘭教鑒於人性的弱點(善變),把包括商業關系在內的一切經濟關系用契約的方式加以維持,要求買買成交時,秉公訂約,一經立約,則不容爽約,要求恪守不渝。穆聖說。僞信士有三個標志,說謊,爽約,背信棄義。還說,不忠誠的人沒有信仰,不守信譽的人沒有宗教。


伊斯蘭主張適度消費



在物質消費方面,伊斯蘭也主張適度,反對過分浪費和過分吝嗇。《古蘭經》雲,真主的忠僕用錢的時候,既不浪費,又不吝嗇,謹守中道。(25,67)


你們不要揮霍。揮霍者確是惡魔的朋友,惡魔原是辜負主恩的。(11,16)


古蘭經指出,他們問你們應該怎樣費用,你說,你們所費用的財産,當費用於父母,至親,孤兒,貧民,旅客。(2,215)這就是說,一個人除了自身的必要消費外,如果還有節餘,既不要揮霍浪費,也不要一毛不拔,做守財奴,而應該施捨,應該慷慨仗義,多興辦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造福人群,利己利人。穆斯林社區多麼需要福利院,孤兒院,敬老院,多麼需要圖書館,閱覽室等文化設施啊!

伊斯蘭經濟理念對穆斯林經濟發展的作用



西元7世紀,即1300多年前,在伊斯蘭教複興後,不到百年的時間內,穆斯林高舉伊斯蘭的旗幟,建立起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泱泱大國,囊括了許多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從8世紀以後的500年中,伊斯蘭國家地域遼闊,文化發達,經濟繁榮,與唐朝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首先,伊斯蘭注重發展生産,主張誠實勞動,反對好逸惡勞的精神,作爲一種內心的信仰,注入到穆斯林的靈魂深處,極大地鼓舞他們奮發向上的鬥志,激發了勞動熱情,調動了生産積極性,增強了面對任何艱難困苦的勇氣和力量,形成了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和崇尚勞動,注重創造的價值觀,從而成爲穆斯林社會經濟發展 繁榮的一種內在的激勵機制。

第二,重商崇商的價值觀,促進了伊斯蘭國家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在中世紀的中國和歐洲,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鄙視商業和商人,從而阻礙了商業經濟的發展。而在伊斯蘭國家,由於伊斯蘭的價值觀和經濟觀崇尚商業,尊重商人,從而使商業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穆斯林商人不僅活躍于伊斯蘭國家境內各城市,鄉村之中,而且其足跡踏遍亞,非,歐三大洲的許多重要港口和城市。阿拔斯王朝各地有許多商業中心,首都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商業大都會,市場上商品種 類繁多,琳瑯滿目。從毛織品,絲織品到玻璃製品,陶器,瓷器,從農産品,水果到金銀製品,珠寶,香水等等,應有盡有,豐富多彩。自8世紀初到15世紀末,歐洲人到東方之前,全世界的國際貿易都由阿拉伯人操縱。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橫穿歐亞大陸腹地,西至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全長7000多公裏。西元8世紀以後,穆斯林商人就活躍于這一商道當中,他們既當商旅,又當文化使者,把伊斯蘭文化帶到了中國西北,從而促成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的改信伊斯蘭教,也促成了回,東鄉,撒拉,保安等穆斯林民族的形成。


穆斯林商人還通過海上香料之路來到中國東南沿海城市,促進了廣州,泉州,福州,杭州等城市的繁榮。當時的阿拉伯商人把象牙,犀角,珍珠,寶 石,瑪瑙,各種香料和藥材販運到中國來換去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金銀和錢幣,又販運到西方去,以謀取厚利。據未神宗熙甯十年(1077年)的國外貿易 統計,廣州,泉州,杭州三州市舶司所收購的乳香達354449斤之多。8世紀時,巴格達城裏有專賣中國瓷器的市場。


伊斯蘭經濟也是以有限的資源去滿足無限的需求。但與衆不同的是,伊斯蘭的經濟主體是有信仰的人,指導經濟活動的諸種規則源于伊斯蘭的諸種價值,調節 經濟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市場機制,行政幹預,法律手段,也有穆斯林的信仰,道德和行爲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