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生態保護意識,唐代開明士人形成共識
中囯古來就十分重視天人關系,註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認真整理,總結和研究我囯古代有關敬重生命,愛護環境和珍視資源的文化思想與觀念,繼承這份寶貴的遺產,特別是汲取其中積極,合理的成分,對於我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月令與相關禮俗
秦囯宰相呂不韋盡管是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但他招攬天下之士編成呂氏春秋,卻是對傳承中囯古代文化作出的突出貢獻。呂氏春秋有十二紀。有人問其中的思想要點,呂不韋明確回答,就是要調整天,地,人的關系,使之和諧,要點則在於無為而行。呂氏春秋的十二紀系統地介紹了一年十二個月的天象規律,物候特徵,生產程式以及應當分別註意的諸多事項。其中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特別值得我們重視。例如,孟春之月,要祭祀山林川澤之神,所獻祭品不得用雌性禽獸,當月還禁止伐樹,不得毀壞鳥巢,不得殺害懷孕的動物和幼小動物,不得取禽類的卵。仲春之月,禁止破壞水源,也禁止焚燒山林。季春之月,禁止用弓箭,網羅,毒藥等各種形式獵殺禽獸,也不許伐取桑樹和柘樹。此外,又有孟夏之月不許進行大規模的圍獵,仲夏之月不許燒炭,季夏之月禁止砍伐山林等規定。成書於先秦秦漢時期的逸周書的周月,時訓,月令等篇,以及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等,也有相近的內容。
以月令指導政策,可能在西漢中期以後更為明確。漢書-宣帝紀記錄元康三年(西元前63年)六月詔,其中宣佈春夏兩季不得破壞鳥巢,探取鳥卵,射擊飛鳥,這正是月令所強調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禁令。大致成書於西漢中晚期的焦氏易林有秋冬探巢的文字,說明春夏兩季不得破壞鳥巢的制度確實得以實行。漢書-元帝紀記載,漢元帝初元三年(西元前46年)六月,因氣候失常,風雨不時,詔令行政部門認真監察,不許違犯四時之禁。永光三年(西元前41年)十一月,因地震雨澇,詔書嚴厲責問百官為什麼不遵行時禁。唐代學者顏師古解釋說,所謂時禁,就是月令中所規定嚴令禁止的內容。近年甘肅敦煌懸泉置漢代遺址發掘出土的泥墻墨書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其中有關於生態保護的內容。如孟春月令有禁止伐木的條文,又解釋說,直到八月,大小樹木都不得砍伐,待秋後草木零落時才可以有選擇地砍伐。當月又有不許破壞鳥巢的禁令,規定甚至空巢也不許毀壞。破壞空巢的禁令執行到夏季。如果巢中有鳥和鳥卵,則全年都禁止破壞。又規定,只要是不傷害人類的蛇蟲,在九月之前都不得殺害。不許殺害懷孕有胎的動物,則是全年常禁。不得殺害幼鳥的規定,也同樣是全年盡十二月常禁。保護幼弱走獸的禁令,則執行至九月底。這篇文字的日期為元始五年五月甲子朔丁醜,時在西元5年,是明確作為太皇太後的詔書頒布的。書寫在墻壁上,是為了擴大宣傳,使有關內容為眾人所知。
明史-職官誌三說到薦新,循月令獻其品物的制度。太平天囯文獻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內容,特命史官作月令,欽將天歷記分明。每年節氣通記錄,草木萌芽在何辰。這說明月令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確實有久遠的歷史影響。當然,其中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在不同的時代,受到重視的程度可能是不同的。
唐詩的綠色意境
古人的文字遺存中,常常體現出親近自然的情趣,也透露出對自然生態的愛心。唐人李章春遊吟有初春遍芳甸,千裏靄盈矚。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綠的詩句,體現出對春綠的欣賞。又如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其實說的也是春綠。元稹早春尋李校書寫道,款款春風淡淡雲,江弄瓊花散綠紋。今朝何事偏相覓。撩亂芳情最是君。能夠撩亂芳情,使詩人滿心歡悅的,正是春光綠色。
其實,唐人詩作中對綠的贊美,並不僅僅表現為對春的熱情,往往還深含著一種對自然的親和之心和愛重之情。孫逖的河邊淑氣迎芳草,林下輕風待落梅,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柳宗元的泉回淺石依高柳,徑轉垂藤間綠筠,溫庭筠的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許渾的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蒼蒼半綠苔,雍陶的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等,這些寫景抒情的名句,都把自然生機的豐滿和輕盈,充實和鮮麗,萌動和生長,描繪得十分活潑新鮮。沒有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和深入理解,筆端不可能生出如此生動的文字。而在這種觀察和理解的背後,是對自然的傾心熱愛。
我們還看到,在綠色背景的襯映下,又有白鷺,黃鸝富有生機的歌舞。錢起山中酬楊補闕見過有這樣的詩句,日暖風恬種藥時,紅泉翠壁薜蘿垂。幽溪鹿過苔還靜,深樹雲來鳥不知。綠色之中,也有斑斑鹿跡和翩翩鳥影。金聖嘆就此評點道,言暖日恬風,通身和暢,弗與世及,世亦弗及,真為無量快樂也!這樣的理解,可能是比較切近作者的心境的。韋應物寓居澧上精舍寄於張二舍人寫道,萬木叢雲出香閣,西連碧澗竹林園。高齋獨宿遠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對此,金聖嘆批道,此不止是妙詩,直是妙畫,且不止是妙畫,直是禪家所謂妙境,乃至所謂妙理者也。
愛惜和保護生態環境,在唐代開明士人中可以說已經形成了某種共識。郎士元詩門通小徑憐芳草,皇甫曾詩獨悲孤鶴在人群,都隱約體現了這種意識。對於生態的破壞,有識見的詩人是取否定態度的。韋莊天井關說到修築關城而使當地植被和相關自然生態受到破壞性影響的情形,太行山上雲深處,誰向深雲築女墻。斸開樹綠為高壘,截斷峰青作巨防。有人評價這首詩時,試圖從批評不務德而務險的視角來分析。其實,如果以生態保護的眼光觀察,應當看到這是對斸開樹綠,截斷峰青的批評,也曲折表達了保護自然生態的觀念。又如寒山詩,昨見河邊樹,摧殘不可論。二三餘幹在,千萬斧刀痕。霜雕萎疏葉,波沖枯朽根。霜雕,波沖當然是自然因素,但千萬斧刀痕則是人為的摧殘。王建題金家竹溪說到山頭鹿下長驚犬,池面魚行不怕人,實際上涉及人和野生動物的關系。他的寄舊山僧中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戶竿頭乞活魚等詩句,則表揚了保護動物,愛助生命的行為。韋應物述園鹿有野性本難畜,玩習已逾年,不得遊山澤,跼促誠可憐句。他在虞獲子鹿中還寫道,有人畜養捉獲的小鹿,園中雖有美草清流,然而誰知其思巖穀雲遊。小鹿內心的願望,還是渴望回到自由的天地。當然,這些詩句有些還另有深意,可以作政治寓言理解,但是用這樣的形式,借對生態條件的分析來說明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足以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層次的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
何必食肉寢皮
史綱評要卷一三皇五帝紀有巢氏條下,說到太古時代人類穴居野處,茹毛飲血,又取其獸皮蔽身的情形。論者評論道,遠古時代,人類遭受野獸的殘害,為了自衛,為了生存,所以茹毛飲血,聖人肯定這種做法,也僅僅只作為一時權宜。而現今禽獸已經根本沒有力量和人類抗爭了,何必還要食肉寢皮呢。同卷太昊伏羲氏題下又說,捕殺鳥獸,原本是原始時代人們為了生存不得已採取的措施,不能說不行畋獵,不殺六畜就是與聖人學說相悖的異端。這兩段話,可以看作古代有識之士的野生動物保護宣言,其中所體現的生態保護意識,是相當可貴的。
元人方回的乳虎行,描寫了獵虎者生擒二彪,食肉寢皮,所謂壯士揮戈血鮮滴之後,母虎為乳虎哀痛的情形,滴血滿地遺腥臊,頑囂昏暮來咆哮。舐沙嚙土擦樹木,如哭如泣空哀號。字裏行間透露著詩人的同情,似乎隨著所謂血鮮滴悄然簌落,濡染了讀者的情感。史綱評要一書何必食肉寢皮這樣具有新鮮見解的議論,在當時思想動蕩的年代是難能可貴的,在中囯生態觀念史的遺存中,也是閃耀理智和文明之光的亮點的。
清代學者錢大昕的十駕齋養心錄卷下有雞鴨諫議條,說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頒布詔書,禁止在陰雨成災時屠殺動物祈禱放晴,禁屠的動物中甚至包括雞鴨。右諫議大夫借此稱頌皇帝的德政。中書舍人胡寅笑道,雞鴨的事,難道也是諫議大夫主管的嗎。聽說女真統兵將領有稱龍虎大王的,下次北軍南犯,就讓雞鴨諫議去抵擋龍虎大王好了。胡寅的嘲笑是有道理的。動物保護對象竟然至於雞鴨,確實有擴大化的傾向。然而雞鴨諫議的故事,則又說明動物保護觀念的確是和儒學講求仁政德治的正統意識相互契合的。宋高宗要求對雞鴨進行保護,並沒有科學意識的背景,只是出於仁,德宣傳,並把這種仁德推及雞鴨身上,於是胡寅以殘酷的民族戰爭為反襯,給予委婉的譏諷。
究天人之際
關註天人關系的觀念在中囯古代社會有廣泛深刻的影響。司馬遷在創作史記時曾表示要將究天人之際作為自己畢生的文化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究天人之際作為一種科學目標而為人文學者所看重,也體現了中囯文化精神的一大特點。
漢初名臣晁錯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書中發表了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其中說道,讓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飛鳥,地下的水蟲草木等都為其蒙被,然後才能使得陰陽調,風雨時,維持良好的生態秩序。這種試圖以人為因素影響天的意誌的主張,其實體現了比較開明的生態意識。漢宣帝時,禦史大夫魏相上書引述明堂月令的內容,主張順應陰陽四時執政。他說,執政者的行為奉順陰陽,則風雨時節,寒暑調和,災害不生,五穀豐登。所謂風雨時節,是漢代民間對理想生態的習慣表達形式。漢代銅鏡銘文中常見風雨時節五穀熟,風雨常節五穀熟,風雨時節五穀成等文句,都表達了同樣的社會願望。中囯古代生態保護意識較早成熟,正與農耕生活對自然生態條件的高度依賴有關。這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本身就是具有科學意義的。而中囯早期的農學和醫學,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得以發達的。
在反映中囯古代生態保護意識的種種文化遺存中,如果剝去神秘主義的外殼,可以發現其科學思想的內核。孟子-告子上說,齊囯都城臨淄附近的牛山曾經草木茂美,但因為位於都市的近郊,人們隨意砍伐,還能夠茂美嗎。當得到雨露的潤澤,又會生長新芽嫩枝,然而在這裏放牧牛羊,就又變得光禿禿的了。所以說,得到滋養,萬物都會生長。失去滋養,萬物都會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包含著生態平衡的思想。古人認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如果斬伐林木沒有時禁的話,是會導致水旱之災的。可見古人很早就已經發現山林植被有涵養水分,提高空氣濕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護林的禮俗制度還包括定時採伐,以保護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護山林以及鳥獸昆蟲。禁止砍伐幼樹,以保護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書於東漢的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了自糞的概念,應與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動植物死亡之後重新返回土壤,為新的生命提供養分。這樣的認識,類似今天循環經濟的思想。中囯古代的勞動者還創造了充分利用生態條件的經營形式。農政全書記載,人們在塘岸上設置羊圈,每天掃羊糞於塘中,以為草魚的飼料。而草魚的排泄物又可以飼養鰱魚。廣東新語,湖雅等著作也記述了水塘上中下層魚混養的方式,有的學者指出這是對水體的一種立體開發,對自然資源的一種綜合利用。李約瑟在中囯科學技術史中肯定了中囯文化淵源中自然主義學派的作用。他還註意到古代中囯人非常強調自然界的統一性以及個人與自然合一的特點。總之,我們在總結中囯文化對於世界文化寶庫的貢獻時,不應當遺忘有關生態保護的思想和禮俗構成,因為這些文化遺產的存在,不僅標誌著我們民族的歷史成就,而且對於增強今天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啟示與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