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條自行車道的修建啟示

 




我在德囯念書時住在城市外圍的小鎮上,去學校要經過一段州級公路。2001年那條州級公路僅有機動車道,為了偶爾經過的騎自行車者的安全,當地人籌劃在公路的一側修建一條自行車道。如果不是親眼目睹這條普通的自行車道修建的全過程,我對德囯建造的質量是不會感受這麼深的。

那是一條寬一米六的雙向自行車道,德囯工人先整齊地佈置好施工圍護標誌,接著是按照路形處理路基,埋入排水管道,再鋪墊碎石和沙土,反復壓實,最後是瀝青路面。這樣有條不紊地施工了三四個月,我以為工程到此結束了,但過了幾天他們開始處理路邊的不太整齊的草坡,工人先將草坡修理平整,然後壓實邊坡,再在上面固定一層整齊的混凝土方格構件,這樣土壤就不會被大雨沖刷到路面。這回我又以為可以完工了,但是過了一些天,工人又在上面覆土種草,直到一切恢復原貌。就這樣一條簡單的自行車道,竟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我從沒預想到,背後會有那麼多的文章和工序。除非特大災害,這條路斷然是難以受損的。

並不是德囯人速度慢,德囯的機械化程度非常之高,純粹從單位時間的工作量來算,德囯人的效率是遠遠高於我們的。德囯有句諺語EilemitWeile,中文意思是欲速則不達。論及建築,投資浩大,一旦建好輕易不會推倒重來,在德囯斷不會為了趕幾個月甚至幾天的工期而誤了長久的質量。

有人說,世界上的人分兩類,一類具有手工業者的品性,他們享受自己的創造,以保證質量和產品的精緻程度為價值取向,另一類具有商人的品性,通過商品交換換取價值是他們的追求。前者的代表是德囯人和日本人,而後者的代表則是中囯人和阿拉伯人。想要說服一個德囯人降低質量標準以減少成本是非常困難的事,這不僅體現在建築領域,更體現在社會各行業。

德囯對建築質量年限有著非常詳細的規定,具體劃分到建築材料和建築構件類別,承重結構如混凝土基礎壽命80-150年,混凝土承重外墻,砌塊墻,磚墻80-150年,鋼承重外墻60-100年,各個專業類別都有相應的稽核員或質檢員,由行業裏的權威機構派出專業人員執行,比如德囯的T-V就是世界公認的質量認證機構。那些質檢員們可不是不拿好處就不做事的蛀蟲,必須對工程項目一絲不茍地給出客觀的鑒定書。一旦有人做了不符合質量要求的事,無論是設計方還是施工方或產品供應商,被指控和上法庭是常有的事。

德囯的全民職業素質是創造高質量的保證。政府每年要拿出財政收入的8%以上用於教育,小到一個技術含量很低的泥瓦工都要經過技校的培訓和學徒工的工作。德囯高校是有名的進易出難,不達到要求就不能畢業,學生可以無限制地學下去,但決不會受到同情而畢業,這樣的制度保證了畢業的建築師的從業水準。而德囯建築師有一個非常權威的行業協會,他們管理建築師的執業許可,每年根據建築事務所的業績對其進行排名,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質量範疇,上升到關於建築創作的知名度。

德囯的建築師收費標準要高出中囯好多倍,建築師不是一個簡單的土木工程參與者的角色,而是一開始就參與項目基礎條件設定,前期工作,施工圖設計,招投標準備和招投標工作以及項目監控和管理,文件歸檔等。順便說一句,在德囯是沒有可以復制套用的標準圖集和文本格式的,他們決不會把任何一個哪怕是非常無關緊要的節點交給施工隊自己去處理,那是嚴重的不負責任,而施工方也決不會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就開始施工。

在全球化的今天,德囯人也在困惑,既要維持質量又要降低成本談何容易,對質量的追求到底什麼是合適的度,至今還是眾口不一。但只要踏上德囯的土地,那些從中世紀就保留下來的古老建築,堅實如故,似乎會永遠存留下去,已經足以令我們羨慕。


作者系建築學工程博士

來源 南方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