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必須拒絕消費主義文化

 

在環境和資源危機越來越凸現的今天,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大問題。有鑒於此,有人提出了有關發展非物質經濟的方案,即通過經濟活動的非物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化的途徑有多種,一是封閉物質循環,盡量回收利用。二是物質轉換,即使用更少,更容易獲得,更堅固耐用,更環保的材料代替原來的材料。三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得生產單位產品的物耗和能耗降低。四是把現有工業生產的技術路線從先汙染,後治理轉變為從源頭上根治汙染。五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不言而喻,非物質經濟對於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在同樣多的甚至更少的物質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產品與服務,能夠使人們在享受較高物質生活標準的同時,消耗更少的資源和產生更小的環境影響,但是,必須明瞭,如果不改變消費主義文化,不改變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物質主義的盛行與泛濫,則非物質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是有限的。

二戰之後,資本主義社會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為了市場和資本的邏輯擴大再生產賺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得以實現,進行消費的生產,倡導消費主義文化少消費就衰退,消費能夠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囯家將消費主義文化奉為圭臬,通過廣告系統,時尚系統,商品設計和產品包裝,將商品描繪成為一個如夢境般美好的事物,只要擁有它就擁有了成功,榮耀,寶貴,幸福,圓滿等,以此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培養需求,生產消費,兜售消費主義,產生消費社會。如此,消費被看成經濟增長乃至社會進步的發動機和保證,成為人們需要的滿足,價值的追求和幸福獲得的代名詞,成為一種權力話語和一切行為的詮釋語句,成為絕大多數人經濟和社會生活活動的信條,更成為消費社會向前邁進的觀念先導。




不可否認,一段時間以來,消費主義文化的盛行確實擴大了內需,促進了消費,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之間的矛盾,保持了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繁榮,延緩了經濟危機的爆發,但是,它引發的消費異化,如感性消費,浪費,炫耀性消費,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借貸消費,一次性消費等,也導致了世界範圍內人均資源消費量,資源消耗總量和廢棄物排放量的增加,導致了發達囯家和消費者階層消費資源過多,成為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起因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改變消費主義文化,而僅實施非物質經濟,由非物質經濟所帶來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紅利怎麼能夠抵消由消費主義文化所帶來的資源耗竭和環境的破壞呢。在消費主義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質經濟的倡導及其貫徹,並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一是在批判消費主義文化的基礎上,建立可持續消費文化。其文化內涵是,少消費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就衰退,消費越多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越不衰退或越繁榮,依靠經濟和消費的無限擴展來達到社會的永久繁榮,是不可能長久的。消費增長並不能夠使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它只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部分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較少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在消費社會中,由消費主義文化刺激產生的需要是永遠也不可能全部通過消費來滿足。消費越多並不越有價值,異化的消費只可能使人失去自我,縮小了人的價值領地,放逐了人的價值和意義的高貴性,精神性,獨特性和多元性,變成消費社會的工具,變成資本的工具,成為資本,市場利用的對象。消費越多並不代表著越幸福,由消費獲得的幸福是低級幸福。

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及實現需要非物質經濟,但是,與非物質經濟相比較,更重要的是要批判拋棄消費主義文化,倡導弘揚可持續的消費文化。為此,需要轉變人的需要,人生價值,幸福等觀念,改變現有的消費模式,提倡適度消費,崇尚儉樸生活,在獲得物質幸福的基礎上,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會關系上,用在有意義的工作和閑暇的享受上,以追求更多的社會幸福和精神幸福。

正如提出增長的極限的唐奈勒-梅多斯所說,人們並不需要大量的汽車,他們需要的是尊重。他們不需要整櫃的衣服,他們需要的是感覺到自己有吸引力,另外,他們需要刺激,多樣化和美麗。人們也不需要電子娛樂,他們需要的是做一些值得去做的事情等。人們需要認同,挑戰,被承認,愛和歡樂。如果想用物質產品來填補這些需要,那就無異於對真實的和從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一大堆錯誤的解決辦法。在對物質增長的渴望背後有一項主要的推動力就是心理上的空虛。一個社會如果承認並明確指出其非物質的需要,並找到非物質的方法來滿足它們,那麼這個社會將會只需要低得多的物質和能量產出,並且可以提供更高層次的人類滿足。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拒絕消費主義文化,代之以可持續的消費文化,建立起一個穩定,倫理和持續的社會,生態文明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