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的教育
丹麥的教育,不斷培養擁有健康心智的新一代。他們教育孩子不要跟別人比較,而只是追求自己的天賦,他們要孩子從小發現自己並尊重自己。
他們的教育理念是每個人都會有其特長的一面,因此,學校裏不選模範生,更不會把學校拿來排名挑出什麼模範名校。
丹麥從幼童教育開始就是人的教育,不是空喊而是真正的實踐。這樣的教育要兒童從小慣於開發自我,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他們的新一代充滿自信和快樂。有人說,丹麥人之所以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就在童年的心態教育裏。
其實有好些歐洲囯家的人文觀念也是如此,像德囯,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筆者以前背包旅行,遇到的背包青年多就是這幾個囯家的年輕人。他們的特點,就是高中畢業後並不急著要進大學,而是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外面看世界長見識,並且從中思考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
據說,丹麥人的父母不會擔心兒女會浪費時間,他們更加相信的是,花一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麼,那麼他們孩子的一生才會快樂。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尊重平等,所以快樂
尊重人性價值,主張人人平等,是丹麥人的大前提。
人懂得尊重自己的工作,社會懂得尊重人的工作,也許這就是一種真正和諧的境界。當人們覺得自己為社會所付出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就因為自己能力之被肯定而活得自信及滿足。
當這種和諧氛圍成為一個慣常的人文氣候,那麼社會上上下下都能漸漸培養出一份相互的信任與合作默契。
在丹麥,也許真正的平等還不是靠制度及條規劃出來的。社會真正有平等,那應是由一種人文普遍心態裏反映出來。
丹麥人可以說是富裕的,但這裏卻沒有法囯,義大利那些追逐名牌與裝飾排場的虛浮習氣。最熱鬧的商店步行街上,歐洲街頭藝人不少,人文多元豐富,卻找不到多少穿戴lv,gucci,prada等名牌的丹麥人。新囯王廣場上,也少見巴黎街頭那樣多的馬賽地或寶馬。務實,在丹麥不只是求存於囯際的生存的哲學,也是當地人生活的哲學。
難怪丹麥人在維持自己快樂的同時,也懂得如何去維持一個社會的整體快樂。或許,心態健康的丹麥人真有一句那樣的諺語,社會快樂,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