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代自在~春秋文言日思錄/王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 02/06
紅梅迎春,日曆半陰半陽。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王傳講古事曰,人類自然生活方式時代,身心獲得感方面均屬於相當富裕時期,自然潔淨循環,不僅健康且豐足,古人之所以免受飢餓和營養不良,秘訣在於多樣性飲食,大地上植物樹木隨著季節變化應時供給各種各樣果實,而且潔淨水源幾乎隨處可掬可飲,相較於農業時代人類,一旦乾旱,洪澇,天災人禍之年,人們就會發生飢荒,開墾土地種植不僅破壞了植物多樣性,更在於種植單一或歉收,營養不良始自農業時代就一直困擾人類,歷史上飢荒餓殍遍野是常事。自然生活方式也許會難以倖免於自然災害,肯定也會碰上食物短缺,但是可以遷徙也可以轉換食物來源,反正那時物華天寶,選擇食物不難,反觀農業時代,所有生產資料把人困守在家園,不忍徒徙背井離鄉,這也是導致人貪婪成性緣故。知識獲得方面,古人在狩獵採集過程中,為了生存,獲取食物過程也是獲得知識過程,對於植物生長模式,動物習性,季節規律,食物營養,地理分佈,他們一定深有體驗和認識,缺少耳聰目明,人就不會聰明,缺少知識就會挨餓,所有動物都有各種生存智慧亦然。當然,元始先人學習知識獲取知識僅僅是為了生存,邊勞動邊得,所以沒有現代人獲取知識壓力,當代人為了謀份工作,幼小就開始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等一堆可能毫無用處知識,結果也可能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知識能使人衣食飽足,才是有用最佳知識,當代人為謀求一份工做,學習複雜知識不是得不償失嗎。輕鬆快樂方面,古人沒有傳染病,沒有恐慌,沒有緊張人際關係,僅僅沒有這些擔驚受怕,相對於當代人就足夠輕鬆快樂了。